炸不断的尾巴
——《倾城之恋》读书笔记
存在于炮火中的爱情,拥有热烈与麻木的对立特质。
白公馆延迟的时间,跟不上咿咿呀呀胡琴的节奏。白流苏,一个被旧式家庭所不接纳的离婚女子,在明嘲暗讽间过着霉烂的日子。但认命于她而言实在不划算,既然什么都没有留下,也没有什么牵绊,不如豁出去拼一把。“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还好,她还不怎么老。”可能对容貌和身材的丁点自信让她拥有了要跳出困地,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白流苏要用自己与白公馆的格格不入赌一把。自初遇范柳原时不顾“诗礼人家”对跳舞的管束,到权衡利弊后孤身奔赴香港与范相会,尽管流苏的手没有碰过骨牌和骰子,但和她父亲一样,也是喜欢赌的。而让她下定决心赌一把的,还有对范柳原的些许期待,尽管流苏是个经历过感情失败的女子,却仍然纠结着范是否真心喜欢她。她不信甜言蜜语,却也爱听这些包裹着糖衣的谎话。
留学归来继承财产的范柳原,尽管性格有些怪癖,但任谁看来条件都是极好的,无数的太太们挤破头把女儿送上门去,时时吹捧着范柳原,而他也在众人的吹捧中渐渐显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来。可能是无依无靠惯了,成了吃喝嫖赌样样来的浪荡子,唯独对结婚不感兴趣。
看起来难以有交集的两个人,却误打误撞地相识,而这个相识是张爱玲给白流苏和范柳原共同的机会,获得救赎的机会。许多人说《倾城之恋》这部作品是张爱玲的唯一一部喜剧,因为小说结局白流苏和范柳原拥有了实在的婚姻关系。然而在我认为,潜藏在结局的背后是不容置疑的悲剧。
白流苏无奈将婚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以爱出发追求的纯粹感情,她知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自己是孤苦无依的,要活下去不可能仅仅依靠“爱”这个不定因素,她需要抓住的是能够支撑她活下去的救命稻草。这种结局并不值得我们羡慕,反而让我不由得同情起流苏,是怎样的绝望与无奈,才能将爱情变成如此不堪的交换品。而对于范柳原来说,白流苏也算是他在精神层面的救赎。作为私生子的他常年居住国外,也算是漂泊异乡,好在父亲在国内还有些钱财,不过痛失双亲的范柳原孤身回国争夺遗产,也算是一种折磨吧。并不完满的家庭让他对婚姻也有恐惧感,既有对结婚这件事的小心翼翼,也有对自己的不信任,而作为富有的洒脱单身男青年也难免一直在追逐变换的路上。他其实并不缺乏红颜知己,香港的萨黑夷妮就是个很好的证明,但是萨黑夷妮不仅有范柳原还有其他的男性与之共度良日,尽管也是异乡孤身却并不只有一个选择。而白流苏不同,与他认识的女人都不一样。
她是个离过婚的女人,却会一些大门大户小姐不引以为傲的娱乐方式。人们总是会被新奇的东西所吸引,范柳原也不例外。他也清楚地知道白流苏的处境,在那个憋闷的家里她孤独无助,活得没有自由,不洒脱快活,当然白流苏也确实是个面容姣好的女子。范柳原知道流苏除了他没有其他的选择了,他认定了白流苏不会轻易离开他,从而获得了一种满足和踏实感,也可以说,他利用流苏的无可奈何将其征服。
而两人的感情也有暧昧不清,分分合合的阶段。但彼此都给了对方一个机会,范柳原给了白流苏去香港的理由,白流苏给了范柳原尝试一种新关系的选择。但如此的机会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香港的沦陷,是倾城的炮火,是又一次无依无靠的情景下促成的。在逃去浅水湾的运货车厢里,范柳原叹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半晌说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是的啊,你是我唯一又无可奈何的选择,你是我存活下去的最后一瓶解药,而我不过是你漫长路途中的短暂停留,没有我,你照样能够活,还可以继续活着写其他的故事。
然而,人总归是要停下来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经历的动荡告诉他们,个体的存活是件十分艰难的事,“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也许是夜晚的月光正好,晚风正凉,墙角的相遇,隔着被子的拥抱与牵手让他们彼此有了换一种关系生活的勇气。
有人说为何非要倾一座城来成全如此世俗的爱恋。而我想,这是张爱玲给白流苏的幸运,也是对自己的慰藉。不管婚姻是不是筹码,算不算工具,终究还是拥有了,便也可以长舒一口气,裹在被子里安稳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