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平静背后的危机

作者:禹小雨
主要内容

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无关紧要的一年,甚至在明代的历史上,万历年间的历史都不是引人注目的。除了气候有点反常这种司空见惯的小灾小患之外,并无特别之处。总之,万历十五年,是平凡,平常而且平淡的一年。正如黄仁宇先生英文原著的书名《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即《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

但是,作者独选这一年作为切入点绝不会是无的放矢,正如作者所说的:“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是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①

《万历十五年》全书共有七章,每一章都主写了一位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他们分别是消极怠政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后继首辅申时行,清官楷模海瑞,大将军戚继光,和当时的名士思想家李贽。在作者眼中他们都是时代的佼佼者,他们也都认识到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因此他们都想用自己的力量挽救这个时代。张居正是强人政治的代表人物,雷厉风行,独断而立,最后落得死后大清算,家产抄了,儿子被革职的下场;申时行老练稳重、熟谙政术,世称长者,任相九年殚精竭虑,但那万历中兴的灿烂理想终成泡影。海瑞是个人道德的楷模,恪守本分,尽职尽责,但他最后成为制度的牺牲品,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戚继光和李贽一武一文,各自在军事和文化上作出努力,留下了可传千古的经验与知识,但由于其高度的人格分裂,终究也是难善其身,在道德和制度双重管制下,他们一个个都败下阵来。在黄仁宇的眼中,万历十五年之中牵涉到的6个人,没有一个是功德圆满者,每一个都是失败者,是一部完败史。

阅读这本书,我使用的阅读方法是细读法。

这本书首先让我注意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黄宗仁老师笔下的皇帝完全打破了以往皇帝在我心中的形象。那个影视剧里高高在上,一身黄袍,能呼风唤雨的真命天子,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带动蝴蝶效应,他就是权力的象征也拥有至高的权力。可是万历却不是这样的一个皇帝,他发现自己不过是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工具和代言人而已,只要他的言行不符合文官心目中皇帝的形象,就会被文官的奏疏所“参”,虽然是温和的口吻,但也把他生活中一些即使是琐碎的生活习惯都指出来,并要求他改变,否则就是愧对祖宗的基业,有损于皇帝的威信。渐渐地,万历看透了这一切,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却生来就没有了自由,甚至和自己的母亲都要以君臣相称;对自己最为心爱的女人,他都无法使她在死后与他安葬在一起,甚至是他们的儿子也无法当上太子,为立储一事,多次受到百官的劝诫。

万历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只是在文官集团控制下的一点权利,只要他的决策危及文官集团的利益,便会被各种奏章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治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这样的一个皇帝,实际上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②万历以他的聪明接触到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尚且如此,这个王朝还能走多远呢?

再一个就是当时以道德代替法制的社会制度,明代的科举考察的是理学,以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为指导思想,主张道德至上,礼制至上,正如书中写的,“政事千头万绪,其要点不过礼仪和人事两项”③,可见,礼仪道德在明代的影响之深!犯法未必会受到处罚,但是触犯道德原则就会死罪难逃,甚至是影响身后之名。这些道德原则即为“四书”中的伦理,皇帝和全国臣民都懂得父亲对儿子不能偏爱,哥哥对弟弟负有教导及爱护的义务,男人不能因为宠爱女人而改变长幼之序。正因为这些原则为天下人所普遍承认,庞大的帝国才在精神上有一套共同的纲领,才可以上下一心,臻于长治久安。而且如作者所说:“臣僚们从来没有听说法律的施用可以与圣贤的教导相违,即使是皇帝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④这样的道德代替法制不能说完全不好,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首先,这个道德标准不是由百姓说了算,也不是由万历皇帝说了算,而是由文官集团说了算。而这些文官又不都是一心为民的清官,他们有他们背后的支持者,有他们的团体也有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从小熟读“四书”,全盘接受了朱熹的思想,也知道施政出于仁民爱物之心,更是对经与权的关系了如指掌。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是否都具备这些品德,因而形成一个巩固的集团呢?然而理想与事实常常是不能相符的。他们仪仗道德标准来攻击约束任何的人,甚至有时是互相攻击。万历皇帝作为一个君王,虽称不上有大的作为,也不至于说是昏庸无能。虽然后期因为不能立心爱的儿子为太子,也因为看透了这种官僚政治他采取了长期怠工。可是前期的万历励精图治,甚至亲自为百姓求雨等等。如果不是因为这种约束,我们不知道万历还有什么其他的卓越才能。但是他死后也被文官扣上了“昏庸”的帽子。雷厉风行的张居正,虽然太过果断,持才傲物,但是他的改革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好处,也因为这些改革和他生活的不节俭而触犯文官们的道德标准落的惨败的下场。申时行企图调和阴阳,引导万历成为尧舜之君,却被同僚认为先是张居正的余党,后来又认为是和事老,在“皇储之争”的时候更被扣上了皇帝奸细的帽子,后来荣获“首鼠两端”“无能”之称号。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也未能幸免,海瑞希冀恢复祖制,被参弹劾,看成是官场的古怪人物,最后在郁郁中死去,而戚继光更是因为张居正的倒台而遭殃,最后在贫困中死去。自相矛盾的李贽也是追求自由而不得,在监狱中自杀而亡。他们的不幸虽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不幸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即他们认识了这个体制的局限想要打破这一体制而触犯了文官的利益。然而从他们的结果来看,这是何等艰难?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暴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⑤这是作者写在书末的一段话,道出了明朝社会的问题也暗示了它悲剧的命运。1578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因为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不能说对该书有多么深厚的见解,但是自己确实通过这本书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帝国。作为一本学术性的书籍,这本书算是非常能够理解并且有趣。作者研究历史并不是按以往的惯例纵向分析,而是选取了万历十五年这一平凡的一年横向分析。他通过写这一年中七个人物的命运而揭示出明朝悲剧的命运,以及它悲剧的原因何在。比起读历史,更像是读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却又能从这些人物的故事中体会到作者想要为我们传达的意思。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和他文章角度的新颖。再一个值得令人佩服的是作者的文笔,其他的不说,单是成语的数量就已经让我折服了,可见作者文学功夫的深厚。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是值得细细品读和回味的书籍。

以下是其他学者对这本书的评价:

无论是作为历史著作,还是作为文学作品,这本书都堪称杰作。

——杨联陞

黄仁宇先生对明朝末年一个年份的聚焦,使读者深切的感受到了那时中国官僚阶层的运作方式。……我有把握相信,这本著作将有助于全面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

——L.卡林顿·富路特

【注释】①黄宗仁《万历十五年》第一章

②黄宗仁《万历十五年》第三章

③黄宗仁《万历十五年》第四章

④黄宗仁《万历十五年》第三章

⑤黄宗仁《万历十五年》第七章

【参考文献】黄宗仁《万历十五年》

《神宗实录》(台北1966版)

黄宗仁《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黄宗仁《1619年的辽东战役》

欧蒲台《漫长的怠政时代》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