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推荐的十本书中选择了这一本,其一是相比那些晦涩冰冷的史书,黄仁宇先生以叙事的手法讲史让我记忆深刻,也让我更容易阅读理解;其二是我本身就对历史感兴趣。不过不知道是自己下意识的避开了明朝还是什么,总之对明朝的认识好像就还停留在朱元璋、朱允文还有朱棣这三代,其后的即使知道些什么,也只是从历史课本上学来的明朝社会宏观环境,什么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市民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俗文学小说戏剧发展等等,给我的感觉是明朝的封建社会虽然由盛而衰初现端倪,可大体来讲也并没有什么罪大恶极天怒人怨的事发生的。但是黄仁宇先生在此书的自序中写到“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我就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作者以“失败”概括还不够,还加上了“大”字。
华裔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历时七年完成《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TheMingDynastyinDecline》一书,中文本名为《万历十五年》,明朝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这一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看起来并未发生什么重大事件,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是“蝴蝶效应”①依然存在于历史中,这一年发生的芝麻小事在后世却掀起了巨浪。本书共七章两附录,本书以一场上朝谣言开始,作者认为此时的明王朝表面上百官按部就班、行事有条不紊、一切看起来都尽然有序,实际上朝廷的内部已经乱七八糟。接着作者就开始他的论述,书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南京都察院都御使海瑞、蓟州总兵戚继光和布衣知识分子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落得好结果。
看《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时,我结合了本学期所学文化理论的一些内容,运用分析法在作者列举的几个人物中做了有详有略的解读。
关于本书,学界是有不少争论评议的,有学者把黄仁宇先生称为“历史界的琼瑶”,抨击《万历十五年》是虚构、叙事与历史的结合,我个人是并不赞同此项说法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因而此篇是我在读完该书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所写。在书中的自序部分,黄仁宇先生讲到了他作此书时所参考的资料书籍也谈到此书出版的曲折历程,历时七年最终问世。可见该书所写内容并不是虚构故事,一笔一墨均有出处。或许是因为用叙事体来向读者介绍历史,黄仁宇先生算是头一个,大家都知道新事物的出生总会伴随各种质疑,因此学界会出现这类现象也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至于他所提出的“大历史观”②学者们也都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我个人是欣赏这一观点的,《万历十五年》也贯彻“从小事件看大道理”的观点。从明朝表面维持的道德礼仪的系列小事中,剖析当时社会的虚伪性,也预示着明朝的统治结局。
黄仁宇先生在自序中提到“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症结所在”,从书中所述、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在明朝光鲜外衣下,其根骨早就被侵蚀腐朽。而本书中提到的几个人物,也都是那个王朝不同阶层的代表,以他们的一生或是一段故事影射明王朝最终走向衰亡。
读罢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走向封建后期的明王朝,像一个家中富贵的老太爷,衣着华丽光鲜体型圆润富态,可内里早已衰竭萎缩,在小厮仆从的搀扶下也是步履蹒跚。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礼制,已经渐渐倒塌。明王朝统治庞大帝国的秘诀——赖以运用伦理道德力量使尊卑有序,已经失灵。以下会从作者提到的几个人物论述。
笔者开篇便对万历皇帝朱翊钧事无巨细的诉说着在皇宫中日常的细枝末节,从他成人冠礼、登基即位、祭祀册封、日常早朝再到母妃慈圣皇太后和张居正先生的相处,无一没有表现皇帝的高贵仪表和对礼仪、礼制的遵从。或许是万历从小被太后、张先生(实则是所需遵从的繁文缛节)压抑太狠,因此在其执政后期才会怠慢政事。在张居正死后,万历渐渐发现他的大伴和张先生实际上表里不一,他觉得自己被欺骗皇威受到挑衅,而当他完全掌握了政治大权后他还是觉得自己的自主权益受到种种约束,意识到即使自己身为天子也仅仅只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在“活着的祖宗”一章中,讲到万历想废长立幼,让宠妃郑氏的儿子做太子,而那些从小浸泡在传统礼制下深受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礼法影响的文臣们自然是坚决反对的,于是皇帝与臣子的矛盾升级,万历消极怠慢政事,然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文官集团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套自动控制的程序,因此万历渐渐无从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成了一个“活着的祖宗”。在文学理论课上,在讲英美新批评③时学过细读法④,虽说大多适用于诗歌赏析,可我觉得在这里“活着的祖宗”就是细读法中修辞格的一种——悖论,既是“祖宗”又怎会“活着”,如果“活着”又谈何“祖宗”。在这里我想还有讽刺的意味,讽刺万历贵为天子却难逃被礼制束缚的悲剧命运。同样当时的臣子难道不知儒家的礼制仁义里那最深入人心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固然万历要废长立幼的做法触碰到了他们的底线,可身为臣子劝谏进言可以,但忽视甚至架空皇帝就有“礼”了?
再说两任首辅,权倾一时的重臣——首辅张居正,在世时善于玩弄权术,满足私心贪欲,在皇帝面前又不显露自己的野心,做得一套令人称绝的表面功夫,但不可否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至少在他辅佐万历皇帝的那十年,国顺民安百事渐苏欣欣向荣。当然张居正不遵礼法、扰乱尊卑秩序的罪行,在其死后也被万历清算,同时因其生前铁面无情,与各级官员之间矛盾尖锐,也导致被盖棺定论。而在万历十五年时任首辅的申时行,申时行虽受张居正的知遇之恩,但他决心改改张的行事风格,例如,一方面即使不喜让人困倦的“经筵”⑤,但他兢兢业业的主持着,另一方面,他明了本朝治理天下礼仪所起作用之大,而在“经筵”上君臣之间相互交流,可使对方了解自己的思想。他在皇帝与文臣之间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用礼制道德加以调剂制衡二者矛盾,以期帝国运行良好,百官和谐。
再说那位被作者称为古怪的模范官僚的清官海瑞,提起他,我想到的就是文革,因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那么海瑞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尊重法律刚正不阿,同时他也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为官做人一丝不苟的执行“四书”那套训示,但过于刻板顽固,在当时官风浑浊的官场中,他也算是一股“清流”了。或许他希望找到一条整肃风气的道路,可是在以个人道德之长并不能办到。并且他的这种清廉正直反倒使得他死后留下的财产不够为自己殓葬的悲凉结局。
而戚继光和李贽却是那时努力想要采取行动挽救明朝那类人,一位试图改革武备却遭遇文官集团的阻碍。在1587年年底,他死于贫病交加。军事改革的事也就此搁浅,然而这时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已经驶向英国。另一位,李贽,他批评拘泥传统的人追求改革,却被定位成离经叛道,最终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由入狱,在狱中夺剃刀割喉两日后才死。
我是十分喜欢像《万历十五年》这类叙事型的历史书的,作者以一个个小故事穿插某一阶段的历史事件,不仅不会使读者像读其他史书一样感到枯燥令人恹恹欲睡,反而会记忆犹深越发觉得有趣。读罢此书,我也对黄仁宇先生所提倡的“大历史观”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
写完此篇,明显感觉的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差火候,对书籍阅读的选择太过狭隘,只去读那些有人物情节的好读的书,而尽力避开那些生僻晦涩的学术类专著,这也就导致我对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匮乏,在写文章作报告时也就让人感觉语言真诚有余而力道不足,写出的文章更像是随笔。希望通过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可以让我多多了解有关文学的理论知识,在以后写文章时也可以更好地运用,不至于空谈。
注释:
①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②大历史观: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
③经筵:于春秋两季举行,每月三次,皇帝、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和有爵位的朝臣均参加。其着眼点在于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
④英美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重视作品的内在构成及因素。
⑤细读法:对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评论,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悖论、张力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
参考文献:
[1]陈学旺.黄仁宇的明史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
[2]王春敏.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2.
[3]肖双红.自由与秩序:美国法治观察笔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6:113~118.
[4]姚远.法制史的“大历史观”.[J].法制博览.2016.9.
[5]刘伶俐.吴江龙.浅论明朝政治制度中的困境: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范本.[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A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