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在名著导读后,我将这本书阅读阅读下来。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他的作者范长江,他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书里讲述的是1935年他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的沿途见闻,向读者真实地还原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他用文字讲述西北的真实现状,也许因为是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他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极少夹杂自己观点,将他深深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从业精神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根据时间可知,当时正处在中华民国成立23年,也是紧张的抗战时期,作者具有那个时代忧国忧民的情感。范长江老师在书中一直以“记者”自称,但没有将所见所闻写成“报道”,而是写成心得体会。因此他将中国的西北角局势及面貌真实的还原,并且活灵活现的直击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深处,并且我也总结了他几处写作特点。
第一,书中对西北角的自然之貌的描写,写得淋漓尽致。例如“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民说苏杭,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所谓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因一方人也对自己水土有感情,引以自豪,也因这句话而被更多的国人所了解。
第二,作者大量的引用了符合当时情景的古诗词,如范长江所经兰州至永登问的二百里路,汽车却整整走了一天,作者引诗喻今发出了“今不如昔”之感。而“天山巉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漠漠平沙际碧天”、“一片孤城万仞山”等富于地方色彩的诗句,为作者描绘西北边地的壮丽景色,提供了美好的论据,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山河挚诚而美好的情感。
第三,他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西北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例如:“陕甘盆地高原”“高山迥异,曾不知跋涉之劳矣。”,还有描写甘肃酒泉冬夜寒风冻死流浪汉的场景,让读者领悟西北广袤土地之美的同时,也看清当地人民被现状压迫那哀痛全城的嚎啕声,那种被卖子、死亡等萦绕在身旁民不聊生的场景,让读者反思、惋惜。
现在的我看《中国的西北角》,可能就像当年的国统区,被封锁消息的人们看到这本书的人感受相似。例如:“…仍于无可如何中向前再进。同伴手枪皆出壳,提防野兽与土匪。黑夜行此高山古林乱石小道中,每人皆无声息,呼吸紧促,健步急进,日间足痛者:至此亦捷疾如常人。山迥水转路崎岖,只有水声风声与树梢声相伴送…”。单单看范长江在泥路峭壁跋涉,攀过简陋无比的索道,经过刺骨的雪水河流,这艰苦似乎是坐在空调屋里的我们绝无可能体会到的。是不是伟大的记者要做的就是这些,常人吃不了的苦他们吃下,常人不敢去的地方去,大家在国统区接受信息输送,而他要跑到真正的西北角,红色延安去看看。
再次,《中国的西北角》更可贵的还在于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该书中,知识性和思想性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丰富的知识孕育出深刻的思想,深刻的思想打动着每个读者。范长江能够朴实、真挚与西北社会的每一个元素进行接触。他能诚挚的与水手沟通,能体贴的聆听穷苦农民的哭诉,能为百思不得“奇迹”之解的村民讲解科学原理,“笨拙”的询问军头“人生的意义何在”,也能故作糊涂的在韩湘子庙求签信问“中国前途”…这种种的行为使他能够身体力行的参与到西北的真实生活当中,融炼出西北社会的生活实质,挖掘出民族国家的前途秘密。他的勇气、决心、以及坚持值得所有人敬佩,而他作为记者,透彻的剖析局势,还给读者现实真相,了解社会美丽与黑暗的两个方面,也值得人们学习。
读完《中国的西北角》这本书,对于我作为一位未来的新闻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它让我明白当代的新闻记者,如果没有良好的与社会融汇沟通的能力,那么他做出来的新闻报道,必定会脱离现实,发现不了事实问题的关键,看不清未来的走势。而我会以范长江老师为榜样,坚守自己得知的职业操守,报道新闻的真相,一直坚持不懈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