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制度下的悲剧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引言
起初读这本书是觉得这本书不像其他哲学书那么深奥难以理解,而且这本书不像其他史书一样枯燥乏味,有点像小说一样,通俗易懂。因为我也比较想了解一下明史,高中时候学的只是一些简单的课程,把世界古今的历史全部串起来讲一遍,也并没有深入了解过更详细的内容,但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后,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里,是一个不被讲授的一年,是一个看似平淡却又掀起波澜的一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深入人心,逐渐融入政治制度中,成为治国的工具。万历皇帝朱翊钧、现任首辅申时行、前任首辅张居正、武将戚继光、右都御史海瑞、平民哲学家李贽,与其说他们是万历十五年间的一些有思想、有地位的人物,不如说他们是儒学发展出来的政治制度下被深化了的傀儡,他们的思想无不来源于“孔孟之道“、“四书”,在这种思想行径下,万历皇帝就算不作为、怠政,也还是有强大的文官集团来处理国家各项事务,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两个性格相反却同为首辅的人,一个改革,处理财政问题,二另一个讲求诚信,温和地处理事务。但是又是这样两个性格相违悖的人,一个在死后被清算并被冠以“伪君子”“独裁者”这样的名号,另一个又为个性强硬和嫉妒被攻击而被迫下台的臣子。御史海瑞在本文中被称为模范官僚却也因此被迫辞职,哲学家李贽,终身行儒家之道,在最后的几年里追求自己的本心,却在狱中自刎而死,这一生,无论身败或名裂,都是悲剧。
内容概述
在这本书里描述了在万历十五年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看似不起眼却能改变历史的人或事。下面我来简要地叙述:
第一章讲述了万历皇帝从登基开始到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间发生的事情,九岁登基,首辅张居正带给他长达八年的政治影响。而在这影响深远的人物离开人世不久遭到清算给万历皇帝以沉重的打击,到了1587年,他已经登基十五年,在这漫长的十五年过后,“接近他的人可以看出,皇帝陛下正在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单调和疲劳。”
第二章写了申时行成为首辅之后对朝堂做出的一系列改变和对张居正实施改革后的一系列补救和改进的措施,了解皇帝心思,成为了皇上最为亲近的人,直到他被迫退位后的一些生活。第三章写了张居正在死后万历的一些列举动和立储之争,万历的怠政时期由此开始。但是怠政也不是让文官妥协的办法,文官自有的一套完备的机构和体制来处理国家的事务。
第四章写的是活着的祖宗,活着的祖宗指的是万历皇帝,在年轻且没有逝世的万历皇帝被称为祖宗,虽然是一种无上的殊荣,同时也是一种体制上的无常。本章不仅仅描写了皇帝,还描写了他的两任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两人思想不同,做事方法不同,性格也大为迥异,却都能在万历皇帝手下办事时间之久,不仅仅靠的是时机,而且还有他们的才智和善于察言观色的本领。
第五章写的是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他的官场生涯就是跟随制度,他遵照制度办任何官场上的事务,一生清正廉洁,虽说是好榜样,但他的死板和不会变通,不会听取他人意见却是他最后走向被迫辞职的结果的主要原因,他是清正廉明的,他是榜样却同时也阻碍了政治的一定发展,
第六章写的是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个军事天才,在张居正的提拔下操练士兵,坐上了全国最高军事统领的位置上,然则好景不长,张居正的死亡给他带来了朝野上文官们的抨击,最终落得贫病交迫的下场。
第七章写的是李贽,李贽是一个在儒学上深谙造诣的哲学家,夹杂在理学和心学之间,他悟道的心学却也摆脱不了理学。“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也只是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理论与方法
我采用读书方法是先通读再精读。
扩展与讨论
对于黄仁宇先生的这部作品,有赞赏有批评,也不可否认他带给我们的文学价值,我们不可否认在历史长河中,每个朝代有它必然发展或后退,无论是制度还是改革,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意义,看似不起眼却能影响朝代的衰亡,朝代的更迭。有人说黄仁宇研究史学的特点是见微知著,“通过微观议题阐发宏观观点。他以无关紧要的一年为时间段,从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申时行等人物来反省明朝的制度结构,再由一个朝代的制度结构反省整个历史。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深受克劳维兹学派的影响,认为一大堆炮火历史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有时短暂的小冲突却可能造就历史的重大里程碑。”虽然黄仁宇先生有着大历史观,但是他也不会忽视这些小事,反而他或从这些小事中发掘出重要功能,这也足以表现出他的大历史观。但一个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有批评,“黄仁宇很清楚,明代社会绝不是按照那些公开宣称的正式规范运行的,冠冕堂皇的道德法令大体只是说说而已,于是他努力描绘这种情景。至于那个社会到底是按照什么规则运行的,他却没能点透,更没有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追究。也就是说,黄仁宇确实抓住了要害,却未能把这个要害揪到亮处、研究透彻。他把水烧到了九十多度,但差一把火没到沸点。”而后吴思也说这种规则就是通则,无论是张居正还是海瑞都犯了职场上的“潜规则“因此才遭到报应,无论在何种权威下,地位多高,当你阻碍了一个有了二百多年历史的机制的运作,你的下场必定不会是好的。
这本书里的人都是悲剧结尾,黄仁宇先生也在他的结尾里面这样的写,”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他有人称之他们为”政教合一“的囚徒,他的文章这样写道《万历十五年》生动地刻画了明朝中后期万历年间的几个代表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从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可以看到“政教合一”社会结构下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化的儒学对人的合力约束,虽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或逃避,或变革,或顺从,但无一不是“政教合一”社会结构制度下的囚徒。“这种政治制度禁锢了万历的人身和思想自由,虽然他是皇帝,但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张居正用改革来改变,但是却过早地离开人世,他前世的不留情面为他的以后留了一个悲剧。申时行、海瑞、李贽都在顺从并深谙其道,却也不能逃脱被拒的命运,李贽与他们有点不同,他觉得自己履行完了对家庭对朝廷的所有的义务在最后的时期,追寻他的本心,但他根深蒂固的儒学理性思想却让他夹杂在了心学与理学之间。戚继光依靠张居正一点点实现了他的理想抱负,但也却因为张居正被贬。“儒家的制度设计是全方位的,上至朝廷的礼仪、宗庙的祭祀,国家的组织与法律,下至社会礼俗乃至乡规民俗,都灌注着儒家的精神与思维原则。可以说从帝王到呱呱落地的婴儿都在被灌输这儒家思想,这种思想让人按部就班的活着,禁锢着他们,他们随着儒学的发展而发展,比如朝廷上的文官,他们是儒学深化最深的人,他们独立成一个机构,跟随着这种儒学制度按部就班的坐着,稍微有一些违背,他们全部出动来抨击,让人无法前进,只能后退。这种制度在不断深化人内心的同时,禁锢了他们的头脑。
朱翊钧,他九岁登基,执掌朝政十五年后,发现辅佐他的人竟在背后背叛他,他心心念念的文武百官反对他,可以说他没有自由,他的一举一动在群臣的眼中是公开化的,他的出宫次数遭到限制,他的情爱是被限制的,在经历一番打击后又是另一种打击。有人说万历怠政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在我看来,他是对这种制度无声的反抗,怠政事件的导火索是皇帝想要立爱妃的儿子为太子,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但是这种怠政只是加剧了文官们对万历的形象的一种转变,建立了二百多年的文官机构不允许皇上的怠政而使国家倒下,机构正常的运转,正常的处理事务,这种制度下的结果还是万历的妥协。万历的悲剧可以让我们看出儒学制度下,反抗、顺从、逃避都只是徒劳无功,可以想象到一生只出过四次宫,孤零零地在宫殿里等待死亡的凄凉景象。甚至于他的陵墓里和他合葬的人只能是他的声母和皇后,他没有与相爱的人葬在一起的资格。他的一生走过背叛,走过失望,以至于到最后的绝望,他不是没有过希望,他有过想发奋治理国家激动地心,只不过这些,都掩埋在了“政教合一”社会结构下。
结语
在文章中很多想说的话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去表达,感觉文章写的很生硬,有些地方过于牵强,而且在某些地方自己的想法有些偏激。但还是把文章成功的写完了,看这本书的时候,反反复复地看某些地方,有的还是没有理解,有的理解不到位。还是希望自己以后可以继续努力,给自己加个油吧。也很感谢铮姐推荐了这本书给我们。
参考文献:《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干春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政教合一”社会结构下的囚徒———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张军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万历十五年》有什么缺陷?》北京日报;2001年甘琦吴思
《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郭培贵清华大学学报
《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王春敏南开大学研究生2012年博士论文
论明朝政治制度中的困境———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范本刘伶俐
吴江龙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