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这一次尝试能够有些许贡献,那就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由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教授所著。说实话,这么一本“小书”,还能出版我还是挺惊讶的,不过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名家之作必定不同于常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语言研究类的书籍,读起来难免觉得有一些枯燥乏味,因为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可能并不能领略到其中对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深刻意义。不过我还是耐心地读完了,还是可以说受益良多,尽管有很多我不懂的地方。这或许也是好书需要反复研读的原因吧。
读完《语言与文化后》,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之后所产生的变化,以及从中窥察的语言以外的线索。语言本身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科技的进步,交通工具的不断升级,人们再也不局限于自己的狭小空间里,人类的求知欲,征服欲被激发,于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始日益频繁。当语言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就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糅合在一起,而语言的糅合也正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皮萨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己满足的。由于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直接或间接和那些邻近的或文化上占有优势的语言说者发生接触。“这种接触和融合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不过我从没有想过要从中研究出什么,我以为这只是单纯的因为交际需要并且语言不通所做出的调整和适应。结果读了这一章才发现里面其实大有文章可循,只不过我才疏学浅而已。作者举出了十二个有关中国同其他民族间文化交系的相互借字。通过这些例子我了解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说“没药”是一种药材,而李时珍因为不清楚来源弄错了名字;“狮子”以前写作“师子”,并且还属于伊朗语,那么就可以大概推断出狮子最初的来源。这些看似在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事物,我却从没考虑过它有什么深入的意义,所以只要是学术研究,任何地方都是可以入手,值得研究的。再一来,从史书上看,自海禁大开之后,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上的交流自然也一天比一天频繁,于是史料是对于外国借字的记载也越来越多。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这些语言材料,来帮助考订文化因素的年代。这些对于语言研究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但想要研究透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单单以为只是图交流便利,实则是要想研究透彻它们,需要不单有语言学的训练,对于中西交流的历史也要有丰富的常识,否则就会陷于错误,因此,搞学问并不是谁都可以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增加自身筹码,提高自己文学素养的重要性。毕竟因为专业需要,要想把中文推广出去,只知皮毛远远不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语言与文化的研究,特别是涉及文化的接触,就中国语里入超的现象就可以延伸到文化高低评判标准。深入研究其外来词汇中的入超现象,可以发现很多原因。比如中国对外国语的研究程度;中国闭关自守时期国人的心理等等。当然,中国的词汇语言依然影响着外国文化,像陶瓷,茶,丝绸等等,从中即可以看出中国鼎盛时期主要出口的盛产的产品状况。语言与经济依可以说是紧密相关。
语言、文化、政治、经济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不能把他们孤立起来研究,其中夹杂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因此,要想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考究。外国人了解中国,有很大一部分是被瑰丽的语言汉字所吸引,而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根结底就是把语言与文化传播发扬出去。《语言与文化》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并不能概括语言与文化的所有问题,只是挑出了一些常见的例子,对于我来说仍然有很多是盲点。不过这足够作一个引子,一个导入,本书中也说到,最显著的文字内容还不能是一般大众完全了解,还不要说外国友人。那么,对于自己本身的文化,对于中国语言学的新路都还是路基初成,所以未来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