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读《语言与文化》有感

作者:叶子瑜
主要内容

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从多方面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中在“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这一章中谈到“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词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是的,正如文章中云南昆明近郊的倮倮把妻子叫做“穿针婆”,高黎贡山的俅子把结婚叫做“买女人”,由此可见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之低以及婚姻不过是一种买卖女人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那时候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比如在云南路南的撒尼把帽子叫做“头蒙”,直译为“蒙头”,戒指叫做“约指”,直译为“手指头关闭”,对于文化较低的族语,抽象的语词多多少少和一些动作、状态的心理情境有所牵连,追溯过去的语言,我们会发现越是古老的语言,越是形象,越接近真正的人类社会,越是抽象。这一章说明了一个现象,在一个个语词的背后,都存在着许多社会制度、社会经济等文化因素,我们从一个语词去探索到其存在的时代背景,这些语词也因此产生了更深刻的意义。

当今社会,我们又将如何去看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是不可否认的,其中语言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也是相互制约着的,它们共同形成,共同成长,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我认为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依赖。文化包含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文化的进步,与其相对应的新词语也不断产生,在一定时代产生的物质文化,人们也会创造出其相对应的语言。21世纪以来,国家的不断开放进步,人们的思想日益活跃,产生了具有现代社会气息的词语,比如网络用语,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我们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在这种互联网的文化大网下,产生了网络用语,这种语言具有高效、便携、准确的特征,同样也有粗俗化和低规范性的特点。而在这种语言下,我们可以探索到其背后的什么文化意义呢?这样的造词心理有能看出怎样的民族文化程度呢?在近几年出现的网络热词中,“886”、“酱紫”、“我的内心几乎是奔溃的”、“累觉不爱”、“人艰不拆”、“扶不扶”、“然并卵”这些网络用语在网络上风靡一时,我觉得可以反映出一种社会热点所在,从而使每个人对社会产生思考,或者是社会压力逐渐增大,或者是社会问题滋生,网络成为人们放松的地方,畅所欲言,由此网络用语让人们精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网络文化,体现出现代人在语言上的一种创新能力,它并不会威胁传统汉字的发展。这一种网络语言在社会文化上产生,而社会文化也因为网络用语而变得缤纷多彩,网络语言抽象化地以一种调侃幽默的意味表达自己的态度,让人更加体会深刻。

据统计,近二十年我国社会平均每年要产生800个新生词语,一些词语经过优胜劣汰逐渐保留下来,而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为人所遗忘,比如对人的称呼我们很少用“先生”、“女士”,而改为“帅哥”、“美女”;还有各种多音节词语,如中国红,APEC蓝等等,这些时代新词就是反映了在人们的不断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具有更大的宽容度时,文化也在不断更新,新词语也会不断地成长。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说一千,道一万,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它们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能过分去抑制语言的产生,也不能过度去宣扬新词语。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适者生存,词语也如此,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将淘汰,顺应社会的将发展壮大,淘汰的词语也不会对传统文化产生破坏,比如在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牛有不同的称呼,如两岁牛叫做㸬,三岁牛叫做犙,不同性别的牛,不同形状颜色和病症的牛都有不同的称呼,但到现代中国语言这些字大多数都死亡了,但对现在却没有影响,这就要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有所联系了。《语言与文化》这本“大家小书”让语言不仅仅作为语言,更是将此与社会、文化相联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让我们对此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