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屯堡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屯堡是指贵州特有的一种村落形式,很多消失已久的汉族风俗在那里依然存在,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也有中国文化、江南文化的遗存,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本文对贵州屯堡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分析了屯堡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上具有的价值,和其成功之处。
一、屯堡文化的历史背景
屯堡文化源于明初朱元璋在派兵平定云南地区元朝的残余势力后,为加强对西南的统治而采取的“屯田戍边”政策。在当地,军队的居住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于是,来自江南一带的军士及其家属与大批移民在今贵州安顺一带建立了“屯堡”,他们执著地恪守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形成了“屯堡文化”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
屯堡人多为明代屯军之后,大都为聚族聚姓而居,自成村落,在繁衍过程中,将屯军时带来的江南习俗代代传承,屯堡人的语言经数百年变迁而未被周围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北方语音的特点,屯堡妇女古旧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屯堡人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的食品有着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性,屯堡人的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人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安顺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屯堡村落大都设在地势平坦、水近土沃的交通要道,独特的屯堡文化与乡村自然美景,以及便捷的交通优势,为屯堡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屯堡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
屯堡人是贵州安顺地区一个较为特殊的汉族群体,它的形成缘于明朝初年朱元璋对滇黔发动的军事战争及相应的移民行为。屯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地方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地理特征。
1.屯堡服饰
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屯堡中的妇女至今还身着明朝的服饰“凤阳汉装”,为朱元璋家乡汉族妇女的正统装束。屯堡妇女们皆穿着一身宽衣大袖的右开襟长袍,宝蓝色的,开襟上绣着杂色的滚边。长袍外面又穿着较短的码裙,腰间系着色彩斑斓的丝绸腰带,腰带在身后结着坠子,头上全都包着或青或白的帕子,帕子上再覆着一张色彩迥然的头巾。头的两鬓梳了两绺在在耳畔,成凤头状,向额前微展发绺,重心则向后倾斜,头顶分两道发路,中间又再梳成独立的一绺,有人称其为“三把头”或“凤阳头”,也因此被误称为“风头苗”。屯堡妇女的服饰,是民风民俗考古考察和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
2.屯堡民居
屯堡的建筑群落,融江南民居风格、军事防范需要及住地天然石料为一体,。“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这一段顺口溜,道出了屯堡建筑的石头魅力。石头建筑的屯堡居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当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式和屯军备武的思想,古老的屯堡民居是屯堡文化的重要载体。
3.屯堡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由原始傩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盛行于屯堡村寨,集演戏、祭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演员们额上戴以简炼夸张的“脸子”即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始的弋阳腔,仅借一锣一鼓的击奏,在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伴唱下,以人物上下更换时空变换,借三、五步为万水千山,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在抑、扬、开、合的撕杀、挡、架、翻、窜的格斗中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产生极具击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从而形成屯堡地戏特有的艺术魅力,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三、屯堡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1.屯堡居民通过建立家庭旅馆,制作民俗手工艺品,参与传统节庆活动表演等,很好地展示了独特的本地文化,渲染了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带给游客以真实、自然的感受,让游客获得真实的体验。
2.修建了抗日名将纪念馆、屯堡书屋、屯堡工艺品作坊、屯堡簸箕画展、屯堡服装模特展示,地戏演武堂、屯堡竞技场、屯堡农耕劳作坊、屯堡民歌对唱台、三教寺宗教活动场所等;建立起了屯堡民俗文化博物馆对屯堡古镇历史、地戏唱本、歌谣、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3.以“明代首富沈万三后裔’’寻访为线索,开发了屯堡文化新亮点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又名沈秀,因排行老三,所以被称为沈万三。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曾被称为东方的“比尔盖茨”,也曾被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为“十四世纪最杰出的理财大师”。沈万三以农耕起家,后拓展工商业,因管理和经营有方,精于理财,积累资本发展海外贸易,以致家产亿万,成为富可敌国的巨商。后来由于出资助苏州王张士诚对抗于明军,又因筑明城墙犒赏三军,得罪于朱元璋,终被发配。
沈万三故居沈万三在获罪后曾长期居住在屯堡,他的长子沈茂葬在屯堡,并留下《沈氏族谱》,后经有关专家鉴定后认定,这本《沈氏族谱》是正宗的沈万三家族族谱。
2013年,以“600年梦回故乡·金陵再叙亲缘”为主题的贵州安顺屯堡沈万三后裔寻亲祭祖主题活动正式开展,该活动以中国历史上经商奇才沈万三为人物线索,让南京人民进一步深入了解安顺屯堡文化与南京文化的历史渊源,同时以在南京已消失了600年的“万三公”酒为独特的活动主脉,串联着屯堡传统的地戏、花灯戏和对山歌的民间文化形式,以传递屯堡与南京间的亲密地缘之情,向人们讲述着现今的屯堡人600年前从南京征南、填南到贵州安顺的这一历史事件及背景。让今天的南京人回望600年前的历史,关注历史文化,让贵州安顺屯堡的文化深入人心。
四、屯堡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屯堡建筑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以往起着军事防御作用的“猫儿窗”,现已被宽大明亮的铝合金玻璃窗取代;许多接待户的石板房换上了崭新的瓷砖。当地居民由于利益的驱动把临街住房改为店铺,或自己经营、或出租,使原来的历史街区渐渐变为商贸一条街,丧失了屯堡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二是屯堡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缺乏规划。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传统技艺和独门绝活因后继乏人而濒临灭绝。
2.博物馆、纪念馆文物陈列展示手段比较陈旧,缺乏先进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屯堡旅游工艺品品种单一,天龙古镇里除了地戏脸谱、鸡辣子等,高品质的旅游商品匮乏。
参考文献:
多彩贵州印象网:http:llwww.yXg乙cn/news/LYDT/2008/llI/081ll95648GBAD76EC2962lCB9F001.html
沈仕卫.乡村旅游先行者———平坝县天龙屯堡模式启示录
贵州第一旅游网:http://www.gztoptour.com/yk/html/2015/lishiwenhua_0805/1629.html
屯堡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