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社会纪实作品,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实际上,1929年到1933年,美国历史上发生了大萧条。实体经济残破不堪,美国的GDP在1929年的时候大概是810亿美金,到1932年的时候,剩410亿美金了,而且大量的重要的经济部门都是大量地下滑,比如钢产量最低下跌80%,汽车产量最低下跌90%。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当时失业率的数字曾经飙升到30%,结合美国国情来看,第一,他们不积蓄,没有储蓄;第二,他们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原子化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所谓的失业,美国人又没有积蓄,立即就是下一顿饭没有找落。卓别林的电影中有很多都反映了这个时期啼饥号寒的现象。
而对大萧条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当中的重点,以时间为线索,先是市场经济的一段繁荣,我们称之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也是胡佛总统前任的一个美国总统,然后就是胡佛总统任期内的大萧条,最后罗斯福上任,大萧条结束。一些人因此简单的得出结论,因为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导致大萧条,因为罗斯福实行了新政导致了大萧条的结束。
但是,历史上一直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另外一个声音,原来是悄悄地,在学术界内部,比如原来的经济学派当中就有一派解释,奥地利学派,它就说其实经济危机的解释也很简单,它认为,这就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结果,因为政府多印钞票,导致市场信号的紊乱,企业盲目地扩大生产,所以才导致经济危机。
在胡佛之前,他前面两任总统,一个叫哈定,一个叫柯立芝,他们都信奉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他们俩任用了梅隆当财政部部长,梅隆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大富翁。他从1921年当财政部部长,一直当到了1932年,历任三届总统。梅隆的经济政策简单说来,就是减税,虽然减税,但是经济繁荣了,税基也大了,对国家实际上还有好处,这也就带来了柯立芝大繁荣。这时的胡佛,是柯立芝的商务部部长,他也参与了柯立芝繁荣的打造,所以他代表共和党来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是特别有说服力的。
但是刚当上总统就遭遇黑色星期二。他在任期的四年,各种各样的坏消息纷至沓来,这就是胡佛悲催的总统生涯。
书里也有一个细节,在罗斯福当选之后,有一个人就写了一句话,说就算是罗斯福一把火把国会山给烧了,美国人民都会欢呼,毕竟做了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所以罗斯福当时是携一种巨大的势能来上任的,就是他做什么,几乎都能获得美国人民的理解。
罗斯福一上任,就要求国会授予他一种近乎战时总统的权力,“这个时候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他也带领美国人民向前走。
几年之后,大萧条结束了。罗斯福总统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冠以一个名称,叫罗斯福新政,在历史上留了下来。
关于罗斯福新政,在今天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例如罗斯福新政结束了美国自由银行的传统,这对银行的自由发展,金融业的健康生长是不利的,但对眼下老百姓的存款,他至少多那么一点点的保障,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再比如说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制,这长期可能会危及大家的就业机会,因为老板不赚钱,给那么高的工资,他就干脆歇业算了;可能过两个月,就得失业,但毕竟这个月的工资保住了,它没有下降。
再比如说给富人加税,虽然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得出来,企业家就不去扩张投资,以至于整个国家的繁荣前景会被断送,但是眼下,那么多富人愁眉苦脸甚至是跳楼,作为一个穷人,岂不拍手称快,连饭都吃不上,跳个楼又有什么呢?这也符合穷人的心理,所以老百姓欢迎,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