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土地。这里,孕育着世世代代勤劳朴实的子民。久远的历史风云变幻,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风物特征。镌刻着“龙”的生命印记。
这是一块绿色盎然的土地。山峦叠嶂、溪流纵横、茶香四溢,肥沃的土壤里萌芽出无限生机。
这是一块红色燎原的土地。红土地上拉开中国土地革命的先声,勇敢的人民群众在这里为保卫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这是一块活力四射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沿海地理,带动着经济的快速腾飞,海峡两岸的战略合作、濒危文化的传承接力,无不体现着她的热情四射。
她,就是闽西地区,一处让人不自己深情的地方。而她对文化的深刻诠释更是不自觉的流露,素有“山歌之乡”,过去,逢年过节,城乡遍搭歌台,闽西百姓对文艺的热衷,让这块美玉闪烁着独特的雅洁莹辉。而“采茶灯”更是位居民风民俗的榜首,让我们走进她,探索她,找寻她的独特魅力。
二、闽西龙岩地区1、闽西地区概述
闽西是一区位的名称,古时指八闽最西端的州郡--汀州,现今指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及三明两地市的部分辖区,一般通称龙岩。龙岩市现辖新罗区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五县,代管漳平市。幅员面积为19027平方千米,人口达286万人。(图1闽西地区行政区划地图)
2、龙岩地理环境
(1)经纬位置:龙岩市位于北纬24°23'-26°02',东经115°51'-117°45';
(2)相对位置: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西部,东与福建省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与广东省梅州市毗邻,北与福建省三明市相接;
(3)地势:闽西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境内武夷山南段、玳瑁山、博平岭等大致呈平行分布,平均海拔652米;
(4)地形:闽西地区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3、气候特征
闽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树木生长,年平均气温为18-20摄氏度。
4、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龙岩是福建省重要的矿区。距今,已经探明的矿物种类已有64种,其中金、铜、铁、煤、高岭土等16种矿产居全省首位。马坑铁矿石华东第一大铁矿;紫金山铜矿石全国第二大铜矿,可谓是矿物资源的宝地,品种丰富、储量大。
(2)水能资源:闽西地区雨量丰沛,水能理论蕴藏量214.5万千瓦,可开发量188.1万千瓦,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3)森林资源:闽西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树木生长,森林覆盖率大致达到80%,是“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区)”;更有“东肖森林公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4)其他资源:盛产烤烟,为全国优质的烤烟基地
5、人文环境
(1)历史文化:闽西地区历史悠久,据发现,早一万年前,闽西就有人类繁衍的痕迹,从发现的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的过渡时期遗存可以证明;西晋太原三年,设置什罗县,隶属晋安郡所辖;唐开元二十四年,设汀州,管辖长汀、什罗、宁化三县,这是闽西进入汉化的开端;明成化六年(1470)析清流、沙县、将乐、宁化县地置归化县(隶汀州)。
(2)旅游景区:闽西地区山峦叠翠,溪流纵横,富含绿色之旅、生态之旅、乡村之旅的旅游资源:祖先的文化遗产“永定土楼”;被誉为“北回归线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的梅花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有“华东第一洞”的龙硿洞;世上罕见山脉江山“睡美人”山;风景名胜梅花湖风景区;红土地的红色情怀各色纪念馆等;
(3)多彩民风民俗:采茶灯、闽西汉剧、闽西傀儡剧、龙岩山歌戏、龙岩静板、龙灯、船灯、舞狮、苏邦灯会、适中盂兰盆等,令人沉醉。
(4)丰饶特产:闽西八大干、龙岩宴席中的什锦烊鱼、豆花、清汤粉、盐酥花生、麻老、年糕、万安风鸭等等,做工精细,让人垂涎欲滴。
三、闽西地区茶文化浅析1、福建省茶的起源与发展
(1)茶之滥觞: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已有将近500年的历史。《淮南子·修务洲》亦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可证明自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知茶的药用价值。到唐代起,饮茶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不仅流通至北方,更是出现“茶马互市”的现象;随后茶馆、茶坊等市井茶文化随之出现,而相应的礼仪也开始在人们之间流行遵从,后来,茶叶开始出口至其他国家。
(2)茶的分类:以按照茶名/茶类可分为:绿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红茶(云南云风)、乌龙茶(福建武夷山、水仙茶)、白茶(福建福鼎)、黑茶、黄茶、茉莉花茶;
(3)闽区得天独厚的茶生长环境:
a、气候温暖湿润:福建省年平均气温在15°C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1800mm以上,且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相对湿度较大,符合茶树喜爱的温暖好湿的特点;
b、丘陵、山地面积广阔:闽区主要以丘陵为主的地形,其面积达9.07万km^2,且海拔较低、坡度较缓、土层深厚,都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形;
c、土壤适合:闽区的土壤以酸性的红壤为主,土层较厚,土壤是茶树常年扎根的立地条件,土壤的品质可以决定茶树的质量,而闽区的红壤给予茶树独特的养分
(4)闽西特色茶代表:闽西地区的茶代表为漳平水仙茶、龙岩斜背茶等。
2、闽区茶文化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具、茶画、茶学、茶艺等等。从基础的饮茶从而沿续的茶馆市井文化也颇为丰富,而今的茶文化创意具体包括:茶广告、茶建筑设计、茶业会展服务、与茶相关的工艺品、茶产品研发设计、茶文化服装设计、茶文化电影、茶音乐、茶文化表演艺术、茶文化旅游一条线等等。
而闽区的茶文化,以福建武夷山文化产业群,基于武夷岩茶,创意出茶艺、茶歌舞、茶文化节。《大红袍·红天下》歌曲在紫禁城外端门大殿举行还藏仪式、在福州、北京组织“浪漫武夷、风雅茶韵”活动,这些都是闽区茶文化的创意体现。
闽西地区的茶文化,现在则还是注重于茶歌舞的体现,“采茶灯”便是体现的主要形式,而“采茶灯”也是来源于茶农平时的工作,就让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四、闽西地区采茶舞概况1、采茶灯起源
据记载龙岩民间歌舞“采茶灯”,起源于明宣德年间的福建龙岩苏坂美山村林氏家族,至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采茶灯”代代相传。采茶歌舞起源于当地汉族劳动人民采茶活动,表现人们上山采茶过程中欢乐的心情以及人们与大自然里的植物、花蝶和谐的场景。采茶舞是一种集民间舞蹈、灯彩为一体的民俗体育形式。它通过连舞带唱,舞蹈动作依照茶农采茶的姿态进行模仿、改编形成,加入种茶、采茶、做茶的动作,表现茶农生产生活的农家常事;再则舞蹈中人们化蝶,翩翩起舞,呵护宁静的自然。可以看出,人类对宇宙大化之中神奇的存在的敬仰,也从侧面体现福建人民的自古“天人合一”的潜在价值观,他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敬天、尊理、爱人”,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同成长。
“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舞”,1952年,《采茶灯》经加工整理,改编为歌舞《采茶扑蝶》,这个节目由中央文艺团体带出国门;1953年,荣获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银奖;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名曲。一个民间歌舞,从偏远的山村演到县城、省会。进入京城,乃至在国际上获奖;又被龙岩当地政府以群雕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体育广场,2009年9月10日龙岩城的万人采茶灯更是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嘉奖。
2、闽西地区采茶灯的表现形式
(1)整体形式:早期的《采茶灯》,融说唱、戏曲、武术、舞蹈为一体。它是由八位采茶姑娘和茶公、茶婆、武小生、男小丑等十二个人组成,从歌舞到服装都保留了古中原的遗风,戏的味道较为浓厚。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改进后的采茶灯,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采茶灯与时俱进,剔除唱、戏的部分,以纯粹的歌舞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线。节目由十或十二位采茶姑娘在大姐、二姐(茶公、茶婆)的带领之下,身体挺拔着,踩着轻盈细碎又略带粗犷的舞步向茶山行进。
(2)节目内容:采茶灯舞蹈,以穿插变队形为主,一般有十几种花式。以询问、上山、行进、过桥、采茶、扑蝶为主线。队伍中的人,她们过田埂、走平路、避草丛、绕羊肠小道、过独木桥,其中整个舞蹈的重头戏便是“扑蝶”,活泼灵巧的蝴蝶在采茶女之间翩翩起舞,或上或下,时左时右,亦前亦后,上下翻飞,引得采茶女们单扑、对扑、环扑,使出浑身解数,把茶农工作中的欢乐体现的淋漓尽致。(图2采茶灯中姑娘们过桥图3图4变换队形)
(3)采茶舞的舞步介绍:采茶灯的舞步主要是以单边垫脚走的形式,一拍一次,随着节奏进行自如的转换,进行队形的变换,左手提灯,右手拿扇,扇子夹与手与身体之间,跟随脚步前后摆动,舞者轻盈地萦绕在茶树间。(图5采茶舞舞步)
3、闽西采茶舞探析
(1)采茶舞的歌曲:采茶灯的音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一响起来便会引起共鸣。1952年《采茶灯》一曲被创作出来,最初的歌曲只是民乐合奏版。之后,为了应表演需要,改编为《采茶扑蝶》亦有钢琴独奏的版本;现在发展成为《采茶舞曲》为女声齐唱版,原系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之后根据这首改编为《采茶舞曲》,得以广为流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的江南采茶图。《采茶灯》的原始曲谱已被文化部音乐研究所编入《中国音乐史音响曲谱资料》,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档案,永久保存。(附件音乐)
《采茶灯》的歌词是:
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岗。
手提着篮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
茶树发芽青又青,一棵嫩芽一颗心。
轻轻摘来轻采采,片片采来片片新。
采到东来采到西,采茶姑娘笑眯眯。
过去采茶为别人,如今采茶为自己。
采满一筐又一筐,山前山后歌声响。
今年茶山好收成,家家户户喜洋洋。
(2)采茶舞者的服饰:闽西地区的原始的采茶灯在服饰上无不体现着河洛文化的遗风,茶婆头梳元宝头,身穿钻蓝色宽边大襟衣和罗裙、系花围裙、执麦秆扇;茶公身着汉衣、扎腰巾、执大蒲扇;姑娘们额佩凤珠翠屏、头梳燕尾髻、穿大红彩莲衣,细腰扎绸带,右手执折扇,左手提马灯,处处体现着。随着采茶灯的不断向现代化发展,舞者们的服饰也开始发生改变,趋于简化。
(3)采茶灯的道具:
A、采茶灯中的道具极为丰富,除了茶公、茶婆手执的扇子,值得一提的便是,姑娘们手中的摺扇,通过扇子来美化舞蹈动作是舞蹈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在采茶灯中也不例外,姑娘们通过舞动扇子来渲染气氛,表达内心的激动。舞出绝妙奇幻的扇子花,来美化队形。彩扇也是作为采茶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生产用具的一种代表形式。
B、采茶灯中的“灯”现代多用为走马灯,在灯的顶部用花朵点缀,点亮时,走马灯呈现温馨浪漫的红色灯光,因为“灯”用龙岩方言念为“丁(ding)”,所以,当地人认为拿着灯有着添丁添福的好寓意,再则,采茶灯在民间多表演于结婚的喜事,拥有这样的好寓意,更加让人喜悦。(图6走马灯样式)
A、拟人化蝴蝶的道具,采用的是用有弹性的长竹条,方便舞动;顶端采用手工制作的蝴蝶样式,表演时由穿着蝶衣的姑娘手拿着,模拟蝴蝶翩翩起舞。
五、闽西地区采茶灯的传承现状1、采茶灯的传承人
(1)“茶婆”温七九:《采茶扑蝶》最初整理改编者就是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龙岩山歌艺术家温七九。他9岁登台开始演“采茶灯”,15岁时便饰演采茶灯里的女丑“茶婆”,这个角色他演了72年。由于能说会道,反应敏捷,他很快便在当时龙岩200多支民间采茶灯舞蹈队里脱颖而出,成为“名角”。1955年,龙岩组建了首家专业剧团龙岩山歌剧团,由温七九担任团长兼编剧。他不惧辛劳送戏下乡,为群众带去欢乐,年逾80高龄的温七九也被中宣部、国家计生委评为“全国婚育新风宣传先进个人”。温七九老人,对龙岩采茶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各民间采茶灯舞蹈队:虽然相比之前的200多支采茶灯舞蹈队,如今龙岩的采茶灯舞蹈队已经很少,但是还是有许多热爱舞蹈、热爱生活的人们,成立了舞蹈队传承采茶灯。据调查,至少一个村拥有一支文化宣传的队伍。例如本人加入的“鼎盛文化传媒”,虽然采茶灯已经不是主打的节目,但是却是每个队都无法缺少的节目,这对采茶灯的传承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3)2016年7月,“寻找小小采茶灯接班人”活动在龙岩市新罗区文化馆举办,选出了20多名艺术团团员和5名优秀小选手,将作为非遗采茶灯的接班人,排演少儿版“采茶扑蝶”。
2、采茶舞传承现状探析
采茶灯,是龙岩城市的一张真正的名片:龙岩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采茶灯;龙岩城市最好的雕塑是采花女;《龙岩新闻》的片头曲是采茶灯;在龙岩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为了将这艺术瑰宝传承下去,龙岩一直在努力。
(1)2009年9月10日下午,在龙岩人民广场,一万多名的群众,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同时跳起采茶灯,时值正举办海峡客家旅游节开幕式,数万两岸同胞一起见证了这震撼人心的时刻,龙岩城万人采茶舞表演,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并由中央电视台《你想挑战吗》栏目播出后,获得全国的瞩目。(图7图8万人采茶灯盛况)
(2)艰辛“申遗”路:2005年“龙岩采茶灯”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遗”名录。新罗区便启动申报国家级“非遗”工作。2005年、2008年及2011年,共三次申报,均落选。直到2015年新年前夕,申遗成功,梦圆龙岩。这对于对采茶灯的加强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各村舞蹈队传承:每逢谁家喜事,春节庙会,店铺开张,都会邀请舞蹈队表演采茶灯,让街坊领居热闹一番。但由于,各个村的舞蹈队,均是私人成立的,为了使舞蹈队能够生存下来和应现代观众的大众娱乐的需求,舞蹈队都会排演其他类型的舞蹈,穿插进行商演,以保证平时的经济来源。
(4)广场舞风靡全国,在龙岩也不例外。但与众不同的是,龙岩的广场舞也加入了采茶灯,她们将采茶舞改编成广场舞的形式,可见,采茶舞已经不仅仅是仅限于舞台的表演节目。
六、采茶灯保护开发的意义与建议(1)采茶灯保护开发的意义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而且对于本民族的形成、迁徙、居住环境、经济及基础、社会结构等各方面都有所反映。舞蹈的文化探索,就是在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以及与舞蹈有关的活动中,从上述的各种文化现象中进行探索。”
A、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
闽西地区是我国客家民族较为聚集的一方土地,连城、永定、上杭等地世世代代孕育着客家人,也催生了客家文化的发展。客家舞蹈、客家艺术、客家民俗等等其中的文化价值更是值得挖掘、开发和保护。传承采茶灯,对于闽西地区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带动客家文化的延续。
B、保护方言
采茶灯当中的茶公茶婆的唱白采用的是龙岩地方方言,增添了采茶灯的地方特色,也是让龙岩方言流传到外面的世界的良好途径。例如:前文提到的龙岩话的“灯”读“丁”。龙岩方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与闽南方言很是接近,但又有所差别。既具有普遍性又不缺乏特殊性,让更多了解龙岩方言,是一种宣传闽西、传送龙岩的捷径。
C、改善审美
提高群众的艺术审美能力,是《采茶灯》带给群众的更为有价值的艺术熏陶。《采茶灯》中的茶公茶婆为丑角形象出现,以“丑”来反衬“美”的能力,闽西人民对于“美”的另一种审视角度,更加凸显该民族的特色。“丑形象”大多转化成喜剧性的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美、丑与喜剧性的统一,更折射出人性真善美。《采茶灯》中的舞蹈艺术也具有其美学价值,动作设计、配乐选择、风格表现等,都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形式美、艺术美、意蕴美。
D、促进人们身心健康
当《采茶灯》不再局限于舞台演出,它表现于民间群众之中,它的功能无疑是被扩大了。《采茶灯》改编为广场舞系列,可以成为群众最为普遍的休闲娱乐方式和健身方式。茶余饭后,广场上到处都是人们舞动的身影,舞蹈成为一种交流的方式,释放压力的渠道。
(2)对于采茶灯传承开发的形式建议
A、做好传承工作
相比之前的口头相传的方式,如今科技的进步,带给传承工作的记录拥有巨大的作用,改变传承方式,拍摄视频、纪录片等,进行宣传与接班。利用好“采茶灯研究小组”对原汁原味的采茶灯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做出更佳的改进。
B、做好青少年的培训工作
前文提到的文化宫进行“小小接班人”的选拔,编排少儿版《采茶扑蝶》,是对采茶灯的传承的直接方式。其次,《采茶灯》进校园也是一种合理的方式,中小学校园均会开设“大课间”活动,利用这一时间,让青少年了解采茶灯、学习采茶灯。再则,各少儿舞蹈培训机构,编排自己的采茶灯,可进行创新、加工,更为自己机构的特色。
C、创新采茶舞
采茶灯经过历史的冲刷与洗礼,已经是一部较为成熟的歌舞,在采茶灯的基础上,创新歌曲或者舞蹈,表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勇敢,以“茶”为方向,开辟新的天地,也是满足大众喜闻乐见的品味。例如:第七届华东专业舞蹈大赛闽西地区选送的《茶歌》,也是专业人士对于茶文化的致敬。(图91011均为《茶歌》演出图)
(1)过程认识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不能一说了之,一笑了之,或者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求诸己。《采茶灯》作为和文化的表现艺术、传承与发展是需要代代人的努力,它不仅仅是对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的内外承载着闽西人民千百年来的精气。传承就像一个窗口,透过它每个人都看到了不同的内容,在心里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和感悟,因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确定和困惑,这就改变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毕竟我们要寻找的答案,都需要透过我们的心去领悟。
参考文献:
邱德昌.《江山多娇·龙岩新罗旅游风情录》【M】.福建美术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