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我的家乡会理县是地处四川省最南端的一座小城,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小城虽在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但丝毫未沾染上商业气息,依旧保持着古城最原始的风味。古朴的青石板,斑驳的城墙,巍峨的城楼,都是历史为小城雕刻的印记。在清代建筑凌霄楼上,每日都有工作人员着汉服晨钟暮鼓,幽幽的古城钟声孕育出了小城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所要探寻的是会理绿陶。会理陶瓷资源丰富,盛产高温黏土,高岭土,优质长石,石英及含金,银,铜,铁,锰,镍等金属氧化物。
(二)采访传承人
2017年8月10日下午三点,我预约了凉山州绿陶非遗传承人韩春寅老师到绿陶基地进行采访,韩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
(图为绿陶基地外景)
采访进行了约45分钟,采访期间韩老师告诉我会理绿陶始于宋元时期,烧制技艺一直延续至今,它被称为中国“唯一的绿陶”,“最后的绿陶”。2009年,会理绿陶成功申请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会理县的本土名片。申请“非遗”的过程很顺利,可传承“非遗”的道路并不平坦。绿陶基地和位于东城巷的体验店都免费对公众开放,只有需要上釉的作品需要付10-20元的费用,资金总体来说入不敷出,需要花销的地方大多是韩老师一家自掏腰包,会理绿陶才坚持到了现在,而绿陶基地的运行也一直由韩老师亲自操作。我问韩老师可曾想过放弃,韩老师只说这是他们一家的选择,也是他们的坚守。
随后,韩老师带我参观了烧制绿陶的古窑。古窑内的温度稍低于外界,刚好可储放上釉的原料(图1为原料图)。窑洞内沟渠纵横,最底层的渠用来堆放燃料,未上釉的作品依次放在各个台阶上,(见图2)经1260度的高温烧制后可窑变,而会理绿陶有着“入炉一色,出炉万彩”的美誉,且所有成品皆是自然窑变(见图3韩老师作品)。在古窑背后堆放着很多大大小小的成品,多为水缸和泡菜坛等生活用品(见图4)。绿陶最初的意义就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如今将传统技艺继续融入大众生活是传承非遗的重要手段。
基地内部大厅的展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作品,色彩缤纷,形态万千(见图5)。可能大多数外行都和我一样认为“绿陶”仅仅是绿色的陶器,可韩老师解释到,虽然最初的绿陶只是绿色的陶器,但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和烧制技艺的提升,绿陶的形态可任意变幻,色彩也可多种多样,这是韩老师一家对传统绿陶的创新。韩老师父子也潜心研究多年,恢复创烧了我国宋,元,明,清各朝代失传的名贵釉种:梅子青,石榴红,白天目,天青釉,金丝兔毫,鑫晶玳瑁,资金砂,窑变山彩等八大釉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雪花釉”(见图6),其表面散布的“白点”乍看没有特殊之处,但在放大镜下,“白点”成了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雪花”(如图6)。展柜里的作品都用于展览和出售,出售的资金将用于体验店和基地的日常开销,这样的良性循环也有利于保护,传承绿陶文化。
在小城的特色小巷东城巷中,隐藏着一家会理绿陶体验店。体验店免费为公众提供制作绿陶的机会,让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贴近民众。用韩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传承的最好方式就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