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怨飘瓦
——观《史记人物之伍子胥》有感
这样的方法和那样的方法,
我尽力将水桶保持完好
期望脆弱的竹子永远不会断裂,
突然,桶底塌陷,
再没有水,
再没有水中的月亮
在我手中是空。
——题记
“员为人刚戾忍诟,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这是父亲伍奢对伍子胥最为妥贴而深刻的评价。忍是一种被动,却时刻准备爆发的姿态。不断忍受着道德或道义的缺陷与愧疚的伍子胥,在漫漫长夜的沉淀下,复仇的维度却越发清晰,心里仇恨之火熊熊燃烧,躯干里储存着力量。终于,一切创造的巅峰,朝霞映红的山脊,仇恨的枝脉绘画图案,窒息生长,破楚国,鞭死尸,伍子胥用极阴惨的手段升华了自己完整而纯粹的人格形态。
“吾日暮途远,吾故道行而逆施之”,虽然是伍子胥的朋友,但亦是作为楚国臣子的申包胥这样责备他。楚平王听进费无极谗言,杀害其父亲与长兄,但伍子胥破国鞭尸的手段未免太不仁。就像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堂,我将下震地狱,伍子胥身上充斥这名为毁灭的因子。
《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话,“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来丢掉,你只有一只眼睛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伍子胥的复仇如同解放,就像箭经受弦,以便满蓄的离弦之箭比自身更多的存在,因为留驻毫无指望。但是当正义的力量,深不可测,仇恨永无休止的骚动,那便造成了殃及。楚国的人民,怀着恐惧,为自己渺茫的生命失去镇定,如此苦涩的咀嚼着报复的苦果,若是仇恨循环,又是怎样的光景。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圣洁总是会遇到卑劣,但是这不至于使我们也变得卑劣,人性的种子随着岁月的优化,时间会分出莨莠,你的好是通过卑劣被度量。伍子胥身上具有成大事者的风范与忍性,但是其极致的聪颖与敏锐却被完完全全消耗在仇恨上,破国鞭尸,当暴风雨般激奋的情感骚动一顷刻,他也同时消散,他在虚伪的幌子下扬帆前进,不可避免地最终要被自己和别人的意见所唾弃。同飒飒的风,同绽露嫩叶的树木,同波光变幻的流水,伍子胥的血液里缺少一种宁静,而他极端复仇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残忍而绝望。
我不记得是谁曾建议过,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情,忍受痛苦,不怨飘瓦。或许人生也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我们也同时意识到花开与枯萎,在最初浑浊的记忆里,富有镇定。那么在暗白的月影里,我们也是否应该如一的找到自己的灵魂?
伍子胥,他不为勾画所惑,他的崛起是存在,他始终鞭策自己。只是在黑夜,当携满宇宙空间的风释耗着他的脸庞,夜岂不留驻人寰,让他渴望,又令他略感失望,人生无常,哪一颗心不是艰难的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