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现当代三十年》有感
一帘幽梦
专业:2015汉语国教育
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窗外更深露重今夜落花成冢
春来春去俱无踪
徒留一帘幽梦
愿我们在现当代中也能找到一种人的存在:纯粹、隐忍,菲薄,一片自己的沃土在激流与峭壁之间。因为像古人一样,我们的心始终在超越我们,我们再也不能目送它化入使它平静的画面,或者化入神的躯体,只愿一切浩瀚都归于渺小,拥抱共鸣。
——前言
风切夜窗声:
1917年至1927年的季节是灰色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而文学现代化这抹绿色却在悄然升起。闭目抽烟,烟灰自落,累了,就让我们一同与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这三只兔子入梦来。
窗外在下雨,淅淅沥沥,滴答滴答,社会的灯光晦暗,人们的视线开始模糊:“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和刘半农设计的双簧性事件”,“鸳鸯蝴蝶派在偷笑”,“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研究会倾向于19世纪俄国与欧洲的现实主义,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创造社由前期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到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其中郭沫若的身影忽隐忽现,新月社、语丝社和浅草社也渐渐显露”······似乎有些混乱了,睡梦中的人们在拼命挣扎,豆大的汗珠滴落,嘴唇抿紧。热风吹落满庭芳,了却朝花又西拾,一声呐喊天下白,彷徨至今不彷徨。狼毫一挥,鲁迅他用坚毅稳住了这场梦境。
灵石无药,为解除国民灵魂之麻木,鲁迅选择弃医从文先后发表了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风波》、《祝福》、《故乡》等,其中无不贯穿着疗救社会病苦、改造国民性的思考,重在对封建制度的彻底揭露和批判,以及对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思想革命中面对的矛盾和危机的考察,其理性色彩体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而后期的《故事新篇》,梦里的人们,眼泪婆娑,这颗坚毅的灵魂下掩埋着痛苦的种子,“于天上看见深渊”,众人皆醉,惟他独醒,“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在这条清醒的道路上越来越清醒,越走越荒凉
然而他又是如此执著于改造我们民族灵魂的伟大事业,这种执著使他时时刻刻都在做着“绝望的抗战”。
梦中的人们都在沉思,是否我们都缺乏了一种信仰,像松果一样掉落。假如我们能有《马太福音》那般坚决,“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把他剜出来丢掉,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不随波逐流,是否历史的黑暗就会倒流。
好梦深深深几许:
夜深了,床边的雾花散了又开,忽的一阵名为“问题小说”的风,将梦中的人刮入更深的梦境,似乎看来这层梦境更加稳定一些······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何处无高楼,何处无西风,似乎“问题小说”的主旨是只问病根,不开药方。梦中的人都爱极了冰心,这个如冰般高洁晶莹,且又散发着温暖的女子,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此刻梦中的人都希望,擎着一盏关乎爱与温暖的小桔灯,任你血雨腥风,我自静若处子,心永远清清的,呼吸永远是轻轻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中的郁达夫是举重若轻、玉树临风的。他是属于那种才华横溢、情感恣肆的浪漫感伤型作家。他的笔触多描写心灵的隐秘情感,特别是其代表作《沉沦》,从恐惧、羞愧到绝望,主人公的心绪一变再变,浓郁的绝望气息紧紧将梦中的人包围,就像是伴随着情感的记忆是饱满和长着触角的,他们灵动的滑翔着,无数的联想就如同萤火虫似的聚拢过来,兼容并蓄而又一意孤行的绝望的爱欲。就像是在梦中,在旁边观看的我,会觉得爱欲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人格,就像是有一棵树为我们留在山坡,我们每天看着它,就像是昨天的街道为我们留驻,一个习惯培养忠实,它喜欢我们这里,于是留下来不曾离去,如此的爱欲人格。
梦深了,“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讶,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我只要一分钟,我只要一点光,我只要一点缝,像一个小孩子趴伏在一间教室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众人看见徐志摩淡淡的笑颜,他是那样一个富有才情的男子,就像是流星,美丽却短暂,读着他的诗,莫名的叫人泪流满面,如果荆钗布裙安于寡淡,就不要寻找一个鸿鹄千里的爱人,即使他以非凡的预见知道她会直达云天,也不要向这预见屈服,就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出去,否则她的翅膀上坠着你,她无法自由翱翔,而他也被稀薄的空气掠的胆战心惊。
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月色越发的迷人,像一张温柔的网,扑朔迷离,将人们包围,一枝白菊傲然绽放,香气袭人。梦中的人儿啊,将进入一个世界,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他们过去所不了解的世界,一个他们即将踏入的世界,这是1928到1937年六月。
子夜,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是矛盾最美的歌。史诗的规模,理性的色彩,其作品的宏大的背景,一是揭露国际金融资本主义危机,帝国主义资本主义转嫁危机,二是封建统治,资本主义为转嫁危机,加紧剥削,工人农民反抗激烈,阶级矛盾激化,三是国内军阀混乱,红军苏维埃运动发展,波及上海。形形色色的人如画面般在人们的眼前,晃过。以至于那些我们不了解的记忆,哪怕是在幽暗的匣子里,亦或是重重的谎言覆盖下,依然保持着耿直生命的姿态,等待着复苏的时刻。
然而当“含着眼泪的笑”——老舍先生,翩然而至,梦中的大家尊敬的目光,不由得投了过去。老舍先生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时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和理想与心里通过文学表达出来并获得巨大的成功。“我发现老舍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克莱奇奥先生曾这样评论道,永远难忘的是《骆驼祥子》,“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了,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血汗滴在马路上”,祥子就是这样的一类人,他就像一棵树,健壮、沉默,但是他也着急,在漆黑的夜里乱撞,却找不到星星们的方向,他也恨,“凭什么把人欺辱到这个地步?”拉车的荣光丝毫不能减少将来的黑暗,就像是春雨不一定顺着人们的盼望而降落,可是战争不管有没有人盼望,总会到来。
他想找到一个角落,坐下来,用双手捧住腮,一个人静静的安抚自己的心弦,使他们重新归于和谐。梦中的人们在张望,而我觉得这个人应该是巴金。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巴金的名字是和《家》连在一起的。“我能够描写觉新,只是因为我熟悉这个人,我对他有感情。我为他花了那么多的笔墨,也无非想通过这个人来鞭鞑旧制度”——巴金《谈<家>》,觉新这个人是给我最大感触的,他一方面想像弟弟一样自由,一方面又懦弱的守卫着封建家庭,这两种极端,不断地充斥他的灵魂,然而他又缺乏勇气去拯救,最后他爱的人,爱他的人,一个一个远去。其实人生便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只可惜,觉新怀着恐惧,为他渺茫的生命失去镇定,死者所富有的镇定。建国后的时期“世纪的良心”的《随想录(1978.12—1986.9),是巴金“以散文形式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竖起的又一座丰碑。”他的崛起是存在价值的,毕竟有那么多纯净的魂灵,期待他去拯救。
梦入江南烟水路:
梦境渐渐明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风掠起,飞鸿孤鸣。
朦脓中的残忍,“触目为青山绿色,故眸子清如水晶”,凤凰古城旁的沈从文衣袂飘飘。梦中的人们都叹道,他用湘西的水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太美好往往都不真实,猜的中开头,依然猜不中结局,就像我们同时能意识到花开和枯萎。沈从文先生擅长用美丽的笔触去描写残忍,让人感觉到真相的更加触目惊心,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说的暴力美学。以一贯的毫无表情去描写那些本该残忍的事情,就像是在奥斯维辛开放的野花,撒下的阳光,那些不本该有的美好,却一样都不曾丢失。沈从文先生他曾这样说道:“就我性格的必然,应付一切困难,一贯是沉默接受,即不灰心丧气,也不呻吟哀叹,只是真想奇迹一般,还是依然活了下来。”他始终以平静的心去面对这大千世界,纯粹的色调,却莫名让人心悸。
施蛰存的《梅雨之夕》中一个已婚的青年男性与一位娇美的少女萍水相逢,挣扎再挣扎,在我看来,展示给大家更多是男主人公,心里病态的幻想,他不断地在幻想,在猜想,心里同时又纠结少女的想法,和被妻子知晓的愧疚,一方面希望这段际遇不断地延长,一方面又感觉像自己妻子的眼睛在张望,心里像是被蚂蚁般啃咬,然梦中的人也和他一起纠结、挣扎,如身临其中。
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双眼睛,一双本该属于萧红的深深的眼睛。“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记得看着一段话的时候觉得好感动,感动萧红还有这么清新的字眼去描写那些我们说不出却想念的话,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满红落地归寂中:
这梦好长好长,终究还是来到了张爱玲的末世。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是个忧伤的女子,她笔下的细节,就像是玫瑰开了花,香气袭人,你用手去摘,扎了满手的血,血贱在花瓣上,触目惊心的美。“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子,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粒子,红的确实心上的一颗朱砂痣”,这种似钟摆摇摇晃晃,失去的永远是最珍贵的真理,在张爱玲笔下,有着更残忍的美。“她有很多蓬松的黄头发,头发紧紧绷在衣裳里,单露出一张瘦长的脸,眼睛是蓝色的罢,但那点蓝到眼睛下的青晕里去了,眼珠子本身变成了透明的玻璃球”,真的无法想象张爱玲式的极致的苍凉到底怎样去形容,读着读着,发现自己满脸都是水,却没有想哭的欲望。
而在《倾城之恋》中似乎有个完美的结局,身边人手心的温暖,抵得过从前百转千回的爱情,算计也好,犹豫也罢,输赢进退也哈,都不再重要,张爱玲说过,虽然只是那一刹那了解和宽容,也足以照亮这两个人几十年的生活了,虽然他们只不过是些自私的人。
夜夜流光相皎洁:
破晓了,漫漫黑夜将要过去,当代将迎来新生,其实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莫言,就如同自己所说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在讲关于自己,关于他们,关于高密,关于中国乡土的故事,质朴,真实,厚重的历史感,有故事的人都堵的懂它的刻骨铭心。“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梁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希望我们都有机会去高密,去感受中国乡土的醇厚。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凌风一少年。金庸笔下的人物,最爱的莫过于小龙女,我想每个女孩应该都有过古墓情结,白衣胜雪,衣袂飘飘。若世间的男儿都如同杨过那般痴情,一往情深,怎会有那么多黄卷青灯,美人迟暮。
结语:知道有一个结局在等着我们,对生命的珍贵,对光明的索求,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现当代其实就像是一帘幽梦,真实的存在我们生活之中,他们曾经绚烂过,燃烧过,但它们此刻很安静了。永恒的潮流始终卷席着一切,并在它们的领域中穿越,企图将它们湮没,但是我们清楚的知道,一种名为现当代文学的既伟大又陌生的力量,在我们身上进进出出,时常留在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