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走在桑干河上》的视角和批判
顾佳敏153010157
汉语言文学一班摘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延安文艺整风时期少有的在描写和记叙土改这一历史时期时采用了如此多的笔墨来写当时农村女性的内心视角。《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为一部革命文学作品也同时从根本上揭露了那些最下层的农民身上的劣根性,其中那些农民身上的狭隘的小农观念和他们自我的独立人格的缺失以及种种的劣根性始终值得我们现代人的警醒和启示。关键词: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女性视角,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篇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的小说。丁玲从她的作品中细腻的刻画了最底层的农村女性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的生存境遇和命运变迁体现了丁玲一向的女性主义思想。丁玲的这部小说还创造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以社会政治分析和政治判断作为写作前提,以政治形态语言支配一切文学语言”【1】表现出了一种政治写作的观点。但在其作品往政治方向靠拢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丁玲毫不留情的大胆的对国民毒瘤性的批判和其对人文主义内心的关怀。一贫穷的妇女在当时的农村社会里并无地位而言,从钱文贵老婆对钱文贵的依附关系中也能略见一二。钱文贵的老婆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丈夫说什么她就说什么,她永远都附和着钱文贵,而且她的附和完全是一种讨好。对于农村女性的这种生存悲哀以及大部分女性无思想的肤浅,丁玲刻画的入木三分。在当时封建主义禁人欲的思想中,女性只被看做是一种物体一种可以交换的东西。因此周月英只是一个用二十只羊羔抵换来的“骚货”,赵德禄的老婆可以被当做狗一样踹。丁玲在描写这些女人的同时把她们放在土改革命这个正当的背景下就像赵德禄打他老婆是因为她收了地主老婆的一件上衣而已就可以把他老婆在众目睽睽之下打的满院子乱跑。这种矛盾的反讽思想显示出当时女性的一种悲哀:一边被自己的丈夫在众人面前羞辱,一边却得过且过的能过一天是一天的屈服于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之下也从来都不会有起来反抗的意识。但在土改之后呢这些女性的命运又是如何?无非只不过是赵德禄的老婆分到了两件上好布料的衣服,羊倌的老婆周月英也在土改胜利自己的物质丰盈后改变了对人以前一向尖刻的处事方式。土改的胜利给农村女性在物质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些大部分的农村女性内心世界依旧贫乏,她们所对于土改的认知只不过是分到了几件地主家的衣服那么简单。因此就像毛泽东所说的农民阶级“就其整体性而言,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封建思想的藩篱”。【2】也许丁玲面对自己描写的这些女性人物也显示了她本身对于她们自身命运的一种担忧和无奈。二不仅女性是如此,全村的农民在物质翻身后精神上仍然呈现出短板。最为明显的一幕是程仁带领着村里的农民朝着毛主席的像深深的虔诚的鞠了三躬。这种现象所暴露出来的一种迷信情节,仍旧把自己的命运归功于他人,带着一种崇拜和被赐予的心理,因此仍旧没有实现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正是因为自我独立人格的缺失所以暖水吨的农民并不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现实。他们只是一味的依靠着那些“或许”是懂得一些政策的村干部们,但村干部一有丁点不符合他们的心意,他们又会对村干部的做法嗤之以鼻。这明显的体现了一种像阿Q一样的“拿来主义”。只关心自己过得好不好以及自己的得多得少。佃户郭富贵找程仁来闹,找出了一个理由:“爷儿两光棍,也要算两户”这种狭隘的小农观念严重阻碍了土改革命的进程,使得村干部们不断地停下脚步来解决这些人民们的自身问题。就像在程全仁在与程仁争执的时候,程仁对那些干部的破口大骂:“你们闹得太不像话……你们就操心自己的几亩地;你们把咱们干部的脸面都丢尽了!”侯忠全把旧的菩萨送走了,毛主席又成了他们新的菩萨。村民们医馆只相信命运的迷信思想仍然还在。以上种种所述都说明农民并没有在这场运动中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以及那些小农观念也因了土改这个平台才得以爆发。农民的宿命观念和变天思想也得以触目惊心的展示在众人面前。三不过在这部小说中无论是在土改运动中农民思想意识的展示中还是对这件革命的历史追溯中丁玲都相当大程度的贯彻了文学的真实性原则。诚然,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丁玲在开篇写到即使是那些“在土改初期走在最前边的人”,她也“不愿把张裕明写成一无缺点的英雄,也不愿把程仁写成了不起的农会主席”。正是她这种对于真实心存敬畏的精神使《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又重返五四的启蒙传统。并以此作为武器展开了对国民性的批判以此在这个意义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对土改的真实性的最大还原并且也具有广泛深远的现实意义。并且丁玲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以她独有的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始终给中国女性主义的思想的发展以警醒和启示。参考文献:【1】刘再复,林岗中国现代小说的政治式写作——从《春蚕》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