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包法利夫人》后的一点儿想法
很久前,我读过一位情感专栏作家毛利写的一篇文章,叫《被发明的包法利夫人》,主要是讲物质女人的现实追求而而。遂拿起福楼拜的原著开始拜读。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诚如老师在课堂上所言,现代社会里每日上演的婚姻出轨故事可比小说的情节精彩多了。但为什么《包法利夫人》被列为经典?我觉得就在于它存在一种“先知力”,一种穿梭时空,历久弥新的意义。回忆一下成长经年接触过的经典爱情故事,中国人有《梁祝》,有《西厢记》《牡丹亭》,外国人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呼啸山庄》……凡此种种,今日我们读来,或为其作潸然落泪状,或一笑了之谑其狗血。“狗血”,盖是我们活至现在,已觉看过太多同般风景。细下思量,那些年我们看过的声色犬马,是不是有因袭前人之嫌?因此我认为,经典文学作品无愧于自己的时代,也傲然于未来时代,是时间沉淀下的凤毛麟角。
十九世纪问世的《包法利夫人》,直到二十一世纪仍然是广为流传的全球名著,向经典致敬,我想围绕着它谈谈我的一些愚见,笔者历练储备尚浅,感性主观成分甚浓,观者不妨一笑置之。
一方面,我们责咎包法利夫人对婚姻的不忠贞;另一方面,我们又可怜她遇到不解风情的丈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漂亮法国女人和一个耽于现实生活的臃肿中年男子,好像怎么看都不搭。搭不搭,外人一家之言罢了。合适不合适,是两人自个儿的事。而忠诚不忠诚,显然是一个人的事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选择”。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我们只能权衡,不能兼得。包法利先生不是不好,只是不是包法利夫人渴望的爱情的模样。说到这,我记得老师在课上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假设现在你拥有一份婚姻,你的伴侣就是包法利先生,你会选择背叛吗?姑且用背叛这个词吧,毕竟我界定的婚姻还是有道德底线的。老师说如果厌倦望不到尽头的枯燥无聊,不如直接告诉对方,然后离开。当然我觉得这个假设和原著的关系是不大的,毕竟身处现代的我们,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心理都差异巨大。但是它能够给予我们对于自我婚恋观塑造的一点启迪吧。
“孤独是宇宙的本质”。我是这种观点的绝对拥趸。不把自己的内心寄托在任何外物身上。越苦,越保持缄默;越痛,越不动声色。爱情,是锦上添花的事情。锦,本来就矜贵,爱情只是往上面绣花。一个人活得精彩,两个人才能璀璨,没有谁是谁的救赎。
包法利夫人苦恼,面对包法利先生,吟诗鸣乐,无异于对牛弹琴。读到这里我笑了,因为我和男友就是这样的一种相处状态。学文学的女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感性细腻的小心绪。我偏好安静,乐意阅读、看电影、看话剧、看主题展……并且喜欢聊聊观后感之类的。而他,粗线条工科男,喜欢看能让肾上腺素狂飙的电影,喜欢听hip-pop,喜欢欧美街头潮流文化,除了课本,他不阅读,爱闹腾。这样看来,我们完全醉心于不相干的事物。一场电影看罢,他丝毫没有要和我聊剧情细节的念头。我给他看我读到的好诗,他淡淡一个:哦。曾经我很苦恼,怎么就和这么个人在一块儿了?他几乎无法和我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啊!
初中同窗三年,高中不念一所学校,大学又异地。我们一起长大,后来我渐渐明白,其实最重要的不是精神交流,是能够相互沟通。尽管我们的兴趣看似如此不同,可是到底我们还是认同彼此的。我们是平行又相交的关系。我欣赏他做事情比我专注,学东西学得比我透,玩儿的时候比我尽兴。即使他不能和我交流读罢一本书后的感受,可他赞成我有自己的爱好空间。他不和我聊诗,我找朋友们聊也无妨。
《生活大爆炸》里,霍华德和伯纳黛特结婚的时候,谢尔顿有这么一段祝词:
Howard,Bernadette.Theneedtofindanotherhumanbeingtoshareone'slifewith,hasalwayspuzzledme.MaybebecauseI'msointerestingallbymyself.Withthatbeingsaid,mayyoufindasmuchhappinesswitheachotherasIfindonmyown.
人穷尽一生追寻另一个人类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无法理解。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自己的一样多。
与其互为人间,不如自成宇宙。
谁离开谁不能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