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禅思与诗情》 读书报告

作者:卫雯
主要内容     

《禅思与诗情》读书报告

[引言]

《中国文学-3》的课程主要介绍宋金元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苏轼是宋朝文学部分重点讲解的内容。在过去的文学学习经历中我已涉猎了一些苏轼的名作。但大都停留在对文本的简单翻译与理解上。因此,希望通过阅读孙昌武先生的《禅思与诗情》,重点了解《苏轼与禅》的章节,进一步走近苏东坡的文学创作本真。

[内容概述]

书名《禅思与诗情》已然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作者运用描述的表达方式集中探讨了中国禅宗与中国文学相互影响的一个分支,即禅与诗的关系。全书囊括了唐初至两宋之交禅宗发展的脉络与基本特征、禅宗对唐宋代表诗人诗歌作品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用精道的理论和翔实的材料分析了禅与诗不容割裂的关系。

[扩展讨论]

代序中作者首先解读了禅的文学性质。禅宗本身就是在中国思想文化土壤上创立起来的中国化的佛教,因而禅宗文献极具文学成分。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禅意更是不胜枚举,接下来的章节就着意于讨论代表性诗人诗歌中的禅。由此,简易地阐明了禅与文学的关系:相伴相融,相互影响。

谈及苏轼与禅,必然讲到北宋的文官制度。文人官僚在两宋政治生活与思想文化上作用突出,而禅宗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子与禅宗人事上的关系就尤为广泛了。且不说他为官时结交僧侣众多,因其生长在具有浓厚佛教信仰气氛的家庭中,自然热衷佛教。这种对佛教的热衷,其实也是禅教合一风气下的习俗。孙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苏轼生活与诗文中多有佞佛、迷信的表现。他习佛并非真诚地相信报应与西方,而是要解决现世人生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体察到苏轼主要是从禅思想中求得安顿身心的方法,透过现实苦难而得到精神的自由。“从这样的意义上看,在宋代禅宗贵族化、形式化日益严重的潮流中,苏轼倒是真能体得禅的本来精神的。”禅的本来精神,意旨深幽。

譬如我们总是在苏轼的作品中找到一种超乎常人的通透与达观。苏轼不是不愁闷,但关键在于他能“自解”。他的作品带给后人超脱的意境,这种意境,不是高高悬浮的空中楼阁,而是对现实诚实,对人生认真负责任的一种态度。我想这恐怕这就是独属于苏东坡自己的“禅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禅意”。

尽管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苦楚。然而不论出处穷达,他心内的志愿一直在往好的方向走。知世故而不世故,解红尘而不消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苏子眼中,清茶野餐也是“人间清欢”。俯仰之间,品察万类,终究还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罢了……课堂上老师亦讲到苏诗中“人生如梦”的命题。孙先生解读苏子的“人生如梦”是种自觉性,苏子常由这种自觉而引申出对现实价值观的否定。诚然,“人生如梦”的意识带有浓厚的消极、虚无色彩,但苏轼却往往能用这种意识来批判当时社会所肯定的价值观,并转而肯定自我,坚持自身的操守。这何尝不是一种禅思?

“梦”本飘渺,“禅”亦空灵。“思”属心意,“诗”是载体,“情”是目的。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