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萤之火,洒爱麦巴
——记锦城青年志愿者协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带着上一届支教活动志愿者的嘱托,锦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筛选出14名青年志愿者,于2017年7月11日抵达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瓦泽乡麦巴村,开展了为期15天的“萤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以往单一讲授语、数、英等课程的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形式不同,本次“萤火支教团”旨在加强对藏区小朋友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爱好和生活。
(麦巴村景色陈南亚摄)
麦巴村位于318省道附近,当地风景优美、地大物博,文化信仰浓厚且民俗文化保留较为完整。该地区日常交流以藏语为主,对普通话的普及力度较小,孩子们对汉语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志愿者们通常以汉语的讲解和学习为重点,耐心与孩子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汉语的认识和理解。语言差异虽然是支教活动中最大的困难,但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差异却带给了双方更多的乐趣。藏族姑娘翁姆和卓玛开朗热情,很快就和老师们打成一片了,她们给每个小老师都取了一个藏族名字,像:扎西顿珠、曲珠翁姆、扎西尼玛等,每一个名字都象征着美好的意义,代表着孩子们对志愿者们最美好的祝愿。
蓝天、白云、青山,秀丽而豪迈,悠闲而壮阔。正如孩子们爽朗的性格与色彩斑斓的梦想。
(麦巴村的孩子陈南亚摄)
第一天的课堂上,志愿者鼓励孩子们走上讲台,打破“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界限,让同学畅所欲言的介绍自己。从最初的害羞胆怯到后来的无所不言,孩子们不断突破自己,与老师们分享着自己的“小心思”。小卓嘎想当一名歌者,她的歌声中藏着辽阔的草原、湛蓝的天空;拉珠想当一位舞蹈家,像蝴蝶般轻盈灵动。还有洛布充满霸气感的机器舞和汪清自带的谐星气质,引得全场高潮迭起、笑声连连。
虽然时光短暂,但梦想和未来无限
特色课堂的设置与特色的教学方式使此次支教活动与往次有所不同。在军事课堂和红色课堂中,锦城国旗护卫队队员陈晨除了纠正孩子们的站姿坐姿、带领孩子们练军体拳外,还给孩子们讲述红军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红色故事,培养了同学们坚定地毅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珍爱生命课堂为藏区的小朋友们讲解了在遇到不同情况的危险时自我保护的各种办法。五彩课堂则通过开设舞蹈、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激发学生的课外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孩子们在上军事课堂)
对于课堂秩序,“萤火班”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上下课要向老师问好,上课不能随意说话,有问题要举手等。都对孩子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除了日常的课程以外,“萤火班”的老师们还会不定期到一些孩子家进行家访。尽量改变一些家长对“读书”的偏见,让麦巴村的孩子有走出大山、实现梦想的机会。
本次“萤火支教活动”不止提高了麦巴村孩子的汉语水平,还帮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求学态度。在麦巴,萤火支教活动不会止步于此。
支教日志:
7月11日:
萤火支教团队的14名成员抵达了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麦巴村,尽管高原夏夜寒冷,却挡不住阿妈递来的酥油茶传到掌心的温度。
7月12日:
由于准备作为教室的活动中心被占,支教活动推迟了一天,志愿者在翁姆和卓玛的带领下领略了海拔高达3660米的自然风光。
7月13日:
志愿者与孩子们见面的日子,在自我介绍中,孩子们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7月18日:
志愿者悄悄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大蛋糕,上面的14根蜡烛就像14位锦城志愿者,在麦巴村散发着光和热。
(志愿者为孩子们准备的蛋糕)
7月21日:
志愿者们洗澡、洗头并换上了阿妈和小朋友精心挑选的藏族服饰来到居里寺,参加了藏族神圣又隆重的节日——跳神节。
(志愿者参加“跳神节”)
7月25日:
再不舍,也要离别;再多欢笑,还是要忍着眼泪说再见
孩子们说:“怕你们离开,最怕你们忘记我。”
但锦城的志愿者一定会回来,未来这条路将会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