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时只觉得这是一篇文辞华美的文章,而后多读几遍便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苏轼在写前《赤壁赋》时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但他整首词不似其他被贬之人写的词一样悲观失望,而是呈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
整篇文章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的事,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非常的美丽,就像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短短几句话就描写出了夜晚月色温柔的景象,让人也身临其境的感觉。古代诗人写文章一般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借周围的景色来表达自己时悲时喜的心情,但是不管怎样,结尾一定是诗人以自己豁达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现实。
前《赤壁赋》开头作者与客人坐在小船上,看着周围的美景饮着美酒,甚至“扣舷而歌之,”可以见得心情是十分愉悦的,但后面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就表现出了一种伤感,这就是在暗暗表面自己被贬的伤心,还有壮志难酬的感情,而后客人以歌来附和苏轼,但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给作者的心情更添了一层伤感之情,但是他并没有一直悲观下去,而是开始说服客人释怀,实则也是说服自己,最后以“自其不变者而关乎,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来让我自己洒脱一点,快乐一点。苏轼的事业生涯是不顺利的,他经历了多次被贬,但他并没有想不开,反而是到处游山玩水来放松自己,让自己变得豁达。
在苏轼写下前《赤壁赋》的三个月以后,他再次来到了赤壁,这次依然有客相伴,他也因此写下了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都是描写景色的,但前者更侧重于描写人生哲理,后者更侧重于描写叙事写景,并且季节描写也不同,但是这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的笔下,都被展现的很生动,很逼真。
在后《赤壁赋》的文章中,作者通过“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样短短几句描写出了赤壁山水之美,而后经历了有鱼无酒的遗憾,但是好在最后还是携酒带鱼的与客人在江山一同游乐。全文表面是在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委婉表示自己被贬生活的郁闷,但是这其中有悲有喜,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在上一分钟想通,又在下一分钟想不通,如此反反复复。最后作者写在他的梦中出现了一只孤鹤,这只孤鹤就象征了他本人,孤独又寂寞,实则也表现了他思念故友的思念之情。《赤壁赋》虽有随遇而安的消极思想,但苏轼身处逆境依然豁达乐观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
我更喜欢的是苏轼对于名利的淡泊,这是很难得的。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社会的人也对名利看的很重,当官的人追求更高的官,普通人也对名牌大牌等加以追求。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不趋炎附势,跟随自己本心走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苏轼才更难能可贵。他在官宦生涯中,正是因为他的不将就,不附和,所以才屡屡遭受被贬,这其中必然有怀才不遇的失落,以及不被认可的难过,但他寄情与山水,把自己所有的情绪都抒发在了自己的诗词上,这是怎样的豁达与乐观。
在前《赤壁赋》中,很多句子都像是在暗示一句句人生哲理,就像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如梭,光阴似箭,生命很短暂,生老病死无可避免,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不管成功与否,只要自己开心了,那这个人生就是有意义的,我们不必抱怨人生苦短做不完想做的事,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用这有限的人生做自己喜欢的,那就是有意义的,这样才没有遗憾。人生中必然会经历很多的苦难,但把这当做是上天的考验,抱着不服输,不放弃的态度,总是会迎来好日子的。“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面对事情时整日悲观难过,事情只会越来越糟,而如果抱着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事情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的。
《赤壁赋》带给我的人生感悟不止一点,我会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