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这艘大船的驾驶台上担当瞭望哨,他注意过往的船只、晴朗的天气里可见到的海岸线上分布着的重要的小东西。当看到海上漂流的遇难者时,他予以报告,这样大船就可以搭救他们。他透过迷雾和风暴费力凝望,发现前方有危险时发出警告。他所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薪水,也不是船长的利益。他在那里是为了看护信任他的人民的安全和利益。”这是普利策对于新闻记者任务的定义,可见他对于新闻记者职业使命的严格要求。
《普利策传》讲述了普利策这历史性的一生,叙述了他如何从不名一文的联军士兵成长为一代新闻大亨,成为美国新闻业的巅峰。他创办了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所以就算他逝去多年也深深存在人们的脑海里。这本书是根据普利策的个人信件以及他与他人的谈话所写,但是对于普利策这一生也算是写得较为详细,第一章写了普利策少年时代作为移民战士去到美国,到最后一章普利策去世,他的儿子不顾一切卖掉《世界报》,也许一本传记不能全面的描写出普利策这一生,但是我却从中深刻了解了他起起落落的一生。
普利策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但是家庭的变故让他17岁就离家独立,曲曲折折才进入“林肯骑兵队”成为一名骑兵,他从小就没受过正规的训练,因此他与这个军队是格格不入的,但是长久以来的训练让他有了一个难忘的经历,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也造成他孤立、不愿意结交朋友的性格。林肯的去世让他拜托了军旅生活,也开始了艰难的找寻工作之苦,他干过很多的工作,也屡屡失业,在这样的困难时期他也没放弃学习英语,并且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因此在《西方邮报》的苏兹与他洽谈时也被他的经验丰富所吸引,就这样,普利策成为了一个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新闻记者。普利策这一生是艰难的,也是让人所敬佩的,《世界报》证明了他自身珍贵的人格品质。
整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世界报》,让我看到了很多面的普利策,自信的、正直的、公平的、善意的以及有能力的。这是普利策在身体残弱的情况下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在他接手之前,《世界报》已经不被世人所喜欢,普利策接手后改组了编辑部,第二天就成为大街小巷议论的话题了。普利策一心想要积极提高报纸的销量,让它起死回生,他所做的第一件深得人心之事是鼓吹把那座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布鲁克林大桥向每天上班经过的人免费开放,这是他所用的煽情“手段”;他还利用第一版报头的两侧空白版位刊登独家新闻,这是他的促销“手段”,这是有能力的普利策,由此可见,普利策是集智慧与能力于一身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普利策在第一期《世界报》上写了一段话:“这样一份不仅便宜而且生动的、不仅生动而且巨大的、不仅巨大而且又是真正民主的、献身于人民事业的报纸,在这个成长中的大城市,有着充分发展的空间。”这是自信的普利策。在普利策办报的前两年里,各种阶级利益的改革活动,特别是移民妇女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都是《世界报》的社会讨论话题和新闻题材,他想用这样直接的方式让这些人得到社会的关注,他这是在公开表明自己支持受压迫者,表明他将会与他发现的一切不公平之事做斗争。他的所作所为挽回了读者的心,《世界报》销量大增,但是普利策没有因此提高它的售价,依然保持两美分的低价出售。《世界报》的煽情主义新闻内容引来了批判家的抨击,但是普利策坚持认为,人情味的报道和煽情故事是争得高发行量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普利策对《世界报》还做出了创新,由原先的黑白版变成了彩色版,还刊登了彩印插图,每张图的中心人物都是一个穿着肥大衣服、没有牙齿、咧嘴而笑的“黄色幼童”,而“黄色”也成为了低级趣味、色情的代名词,《世界报》也称得上是黄色新闻的开端。
普利策的一生是新闻的一生,他是新闻界中新闻工作者的楷模,他设立的普利策奖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可见他对后人的影响有多大。《普利策传》讲述了普利策在世时的种种事迹,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他的正直、热情和善良的品质,他初入新闻行业时就承诺过要为了公民的利益,为了斗争邪恶腐败的力量,一定会继续揭露真相,这么多年他一直说到做到,从在《西方邮报》任职记者和自己接手《世界报》,他一直在履行他的诺言,这就是一代新闻大亨——普利策,实在不得不让人敬佩。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看了《普利策传》除了有深深的敬佩外,更多的是想要去学习的心理,想要学习他的精神,他的才华,他的品质。做为一名后辈,肯定是做不到像普利策那样的,但我会努力的靠近他,像他一样也用自己的才华去影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