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中国的西北角阅读心得

作者:邹蔚兰
主要内容

《中国的西北角》阅读心得

《中国的西北角》确为令人惊叹的好书,仅是粗略拜读了范长江先生的这本作品,我已然对先生肃然起敬。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范长江先生用脚步丈量中国西北地区,用笔杆子描绘各阶层人民生活。与其说范长江先生是中国新闻界的“翘楚”,不如说他是中国新闻界的“劳模”。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实在是敬仰范长江先生,心中窃以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前辈”。《中国的西北角》不单是先生个人的西北之行沿途游记,更是反映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实录。全书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刻画各个阶层中国人民的生活,也适时通过文字试图传达某些合理的情绪与观点。没有道听途说,没有偷工减料,先生身体力行地记录他的所见所闻。我从书中看到的,是先生以一种平静从容的叙述方式来呈现的西北风情,没有添加美颜滤镜,也没有刻意抹黑,是一种毫无修饰的讲述,就好像来自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的讲述。

先生在自己的笔记中一直以“记者”自称,他用其深具时代穿透力的目光,捕捉到民国政府时期的西北每一个真实的掠影。他细致的观察与纯朴的表述让西北的一点一滴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的印入每位读者的心灵深处。我们通过他的目光了解到了西北的真实状况,窥探到了时代的情势脉搏之后,不禁会好奇那平凡的“记者”目光是凭什么让我们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重新回到一个真实平凡又血脉相连的中国西北。

当今时代的我们大概只能通过历史教材看到中国过去的模样,那些英雄人物只是有模糊的印象而已,那些中国的锦绣河山之美是我们未曾领略过的。但在范长江先生的笔下,这个过去的景物,人物一下子添上了色彩,鲜活起来,使人浮想联翩。

书中写到:“林谷低处,汇水为溪,白水江即发源于此,道路即在江之南北岸行,曾不知跋涉之劳矣。”先生以极其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了大西北广袤无垠的秀美山川,又详细解说了各种形态的奇特地貌,又如“陕甘盆地高原”,“兰州海拔一千五百公尺,天水一千一百公尺,西安仅四百公尺,由西到东构成一大倾斜面,以陕北,关中,陇东,陇南四部而言,这一地势大体言之,西南北三面皆以风水岭之姿态而围,把这个范围以内的水,大体以东南,正东,东北三哥方向而流注,更东以入黄河,所以从海拔的高度看,这块地无疑的是高原,而从地势的构成上看,又无疑的是盆地。”先生本着新闻记者负责的态度,如此详细追溯,全书都是这样的。描写气候风光又拿出了出色的生动笔触,使读者不免心驰神往起来。

除此之外,《中国的西北角》还多处描写了西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让人感觉身在其中。先生的写作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简洁明了,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的华丽藻词,却能清楚的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其中还有不少的让人看后感到愤怒,悲痛,惋惜,伤心的事,描写了到处的民不聊生,卖儿卖女,衣不遮体,死尸遍地的情景,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是无法想象的。例如:“过平谥铺、煽铁沟等处,时疫流行,苍蝇遍地。居民传染一种软体病,有居民七八十户,多已全家死去,无人治疗”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又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先生的笔,在于揭露。在读《中国的西北角》时,我们很难不随着范长江先生的笔触而悲怆黯然。目及之处,或是“皮肤长满疮疖,瘦如骷髅”的吸鸦片之平民,或是“乱石泥土,污秽狼籍”的矿工之住穴,或是“庄户本已稀疏,现更破坏,所余无几,举目怆然”的凋零村舍。对于当时矿工、农民的具体生活环境,我们便可以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得之大概。文字悄无声息地向我们传达着当年底层人民的困窘,在多层压榨下,了无希望地生存。可以说,阅读这本书,亦是在阅读一部旧中国西北的沉重的社会实录。

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好像不只是读了一本书而已,我的脚似乎已经踩过二三十年代中国西北的土地了,它曾让我感受到了触目惊心,也让我领略了祖国的锦绣风光,更让我加重了作为新闻人的使命感。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