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作新闻记者,我不知道我的价值何在?我生来就该当记者,置身于社会时局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出自己的语言。苦闷是每个人的伤口,我要呐喊。”
这句话出自意大利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对我所认为的新闻定义,添入了更加深刻的看法。
有哪一种别的什么其他职业允许你把正在发展的历史写下来,作为它的直接见证呢?
追求真理、和平和自由是世间最美好的使命。我始终不渝地追求着这个梦想,做了命运要我所做的事。
敢于向人生、强权、暴政和战争说不。我坚信苹果生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采摘,星期五也是可以吃肉的。
生命给了我痛苦和悲哀,岁月赐与我诗与歌。
这都是我看到的法拉奇。作为一个女性,虽然不想说女性向来柔弱,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方面女性较为弱势。大概是法拉奇生长的环境,父亲不允许她有眼泪,因为世界的泪水太多,哭不完的。她严谨又负责,犀利又尖锐,往往让人措手不及。这样的女性形象给了在走向新闻群体路途中的我一个巨大的借鉴和指引。人生而软弱,面对强暴势力往往选择沉默不出声,但是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大众群体在发声,也导致了言语混杂却叫嚣着言论自由的现象不断出现。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新闻记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是做沉默的大多数跟随舆论随波逐流?“OXI”,不!我们应该站起来,冲上去,引领大众看到事情的真相,带给读者绝对真实的感受。
在本书中,采访了我国伟大人物邓小平同志,较为详细地对建国后的一些错误问题进行了探讨。不得不承认奥莉娅娜·法拉奇不仅提问刁钻,而且笔触十分细腻,通过她的描写,我们能深刻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与包容之心,认真对待发生的一切事物,清楚地分析错误的原因,坦率、深入地谈论历史问题。让大众尤其是我国人民都能认识到,伟人在犯错误之后也进行了反省与检讨,并想法设法进行挽救与弥补,是历史环境的因素造就了这些。
法拉奇幼年参与了父亲领导的抵抗法西斯地下运动。二战的惨痛回忆使法拉奇一直无法摆脱法西斯的阴影,她厌恶德国,厌恶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同时学校的传统教育方式以及对老师的恐惧带来的心里阴影一直影响着法拉奇。多多少少也影响了她以后的采访生涯。她向往绝对自由,极端痛恨权力,认为暴君或总统、刽子手或将军、受人热爱的领袖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不人道的和可憎的。在她的采访录中,男性政治家往往处境尴尬,法拉奇毫不隐讳的用尖叫和争吵从男性政治家那里获取更多的事实与真相。而对女性政治家,她和采访对象往往会很亲密,给人一种温馨、充满爱意的印象。对于这个1971年在苏联支持、怂恿下成功肢解巴基斯坦的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英迪拉·甘地,法拉奇对她的从政能力推崇有加,与对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的嘲讽形成了鲜明对照。
《风云人物采访记》其中一篇采访的对象是希腊抵抗运动的领导人亚历山大·帕纳古里斯。我们从这篇访谈文字中察觉到法拉奇的一种异样。之前那个主动出击,咄咄逼人印象的法拉奇在此完全不同了。她叙述的口吻如此抒情,“那一天,他的脸就像是被钉了十次十字架的耶稣的脸一样:他看起来比他34岁的年龄要老些。苍白的双颊上深深地刻着几道皱纹,乌黑的头发间露出了几缕银丝,他的眼睛像是两潭忧郁的水。”如此温情的句子,意思大概就是再伟大的记者也逃不过爱情罢。
本书记录采访了30余位各国政府和政党的风云人物,把每一位的采访过程与人物都描写地淋漓尽致,犀利的对话与细腻的笔尖,给我们展现了20世纪后期的世界历史。她一生充满了夸赞与争议。而在我本人看来,她有极大的勇气,敢于对任何人说出任何她想说的话,她敢于发声,追求自由与公正。她把自己采访到的最真实的一面公布出来,让读者了解。
生活使我丢掉幻想,但从不以恶度人。无论何时,让我们保持一个新闻人,最初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