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西北角》
《中国的西北角》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西北地区,现如今的西北,虽然也不是非常繁荣、富裕,但人民安居乐业,不似当年的动荡不安。范长江先生,他当时是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从四川成都开始了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旅行,他凭着人的勇气和毅力到川北、陕西、青海、内蒙古等广大的西北部采访,全程四千里,历时十个多月,揭示了当时西北地区的黑暗与危机,详细向我们展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
西北民族混杂,争端与对立频繁不绝,各族人民间的仇恨可谓超乎想象。如“藏人本多粮,然而他们却视汉人成百成千地饿死而不救。即柴草等燃料,松藩城中汉人无现金付予时,亦不再来贩卖。喇嘛本来讲慈悲施舍,而却不施舍予汉人。”虽然藏人于我族过于绝情,但也不得不反思于之前一味压榨与盘剥的错误民族政策所造成其积极的抵抗情绪。还有一事证明回汉关系也非太平。“九月一日午后过河渡口,渡口为回民所主持。对汉官恭维毕至,随到随开船,对回民同胞亦关照周切,取价廉而过渡快。独对于汉民留拦拖延,敲索重价。汉民过此者,非侯两三小时不能过,而且每人带牲口过江,须出渡资四五角之多。”由此便知,西北角各族人民在当时来讲可谓“于动荡中求生存”。
西北地区的贫困除与荒凉,除了民族问题的原因,还有就是长期处于政府的黑暗统治之下。官员人人只图私利,置国家与人民而不顾,尽可能地想尽办法征收苛捐杂税。当局不顾百姓利益,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鸦片来谋取私利,使得本来粮食就少的人民生活雪上加霜。当时政府花巨资修建的西兰公路也是腐败透顶,在修建时,就以各种理由盘扣民工的工资,修好之后要不是亲自在路上少行走,就不能感知其质量有多差。路面凹凸不平,车行驶于上,时而高时而低,西兰公路变成了“稀烂公路”,此种豆腐渣工程,反映了当时政府的中饱私囊、政绩拙劣、贪污腐败,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的政府统治下的人民犹如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有压迫才有反抗,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有识之士,拿起武器进行反抗,反抗政府的黑暗统治。在那个时代,在国民的的黑暗统治之下,无论是兵还是民,都是被压迫的对象,自民国成立这二十多年来,每一场战争无不都是中国人打中国人罢了,这样的社会,人民怎么能安居乐业。
范长江先生给我们形象的呈现了一个当时中国的西北地区,看完本书之后,我不敢去想象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社会底层人民,而回想现如今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稳年代的我们,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应该知足。范先生集中对国民党统治的西北地区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做了淋漓尽致的披露,他的报道,谈古论今、意趣横生,涉及宗教与民族关系的问题,他也引入了广博充分的知识,处处表现着正直高尚的民族主义精神。范先生是我们后辈的楷模,是我们新闻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