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们的名著导读一课,宋玲老师为大家推荐了一本新闻采访界的经典之作——《风云人物采访记》,由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所著,采访对象皆是当时政坛风云人物,包括基辛格、阮文绍、武元甲、西哈努克、甘地夫人等人。此书被称为采访艺术的辉煌样板,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文集。
提到这本书就不得不提这本书的作家——奥里亚娜法拉奇,她是著名的女记者,也是一名作家,她在幼年时期就曾经参加过反抗纳粹的斗争,骨子里天生的不逊和倔强。她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并且在1980年8月来中国采访过我们尊敬的邓小平爷爷。曾两次获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
她曾说过“我本着这种精神去访问我所要会见的人物,即:除了获取新闻以外,每次访问都力求弄清这些人物与我们普通人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发现这些掌权者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人,决定我们命运的人并不比我们优秀,并不比我们聪明,也并不比我们强大和理智,充其量只比我们有胆量,有野心。”
她这样的想法在她的采访中也得可窥其一二,她对这些大人物咄咄逼人,穷追不舍,她责问基辛格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她声称卡扎菲偷窃了她的录音带,她认为阿拉法特的超凡魅力是由于媒体的炒作,她与美国中情局局长争吵,她迫使许多被采访者事后否认自己曾说过的话,她的发问,是整个人类对权贵的清算。
因此,这本采访录也充满了法拉奇的个人色彩,是深度新闻采访的完美教材。她的机锋、她在被访者面前迫人的态势、环环相扣的提问和文字的选取铺排让每一篇采访都充满力量,也表现出了她突出的个人色彩,凸显出了法拉奇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现在普遍缺乏个性、被资本牵着走的记者的提问相比,法拉奇提问话语简洁,但总是切中要害;问题绵延不断,总让被采访者主动提供素材。每一篇文字,都让读者仿佛身处采访现场。
在历史洪流中,历史事件中的亲历者,特别是著名政治人物背后的故事永远是普通百姓所津津乐道的事情。法拉奇的采访很好地填补了人们阅读的兴趣点,让人们得以站在领袖人物的角度理解曾经的世界和未来的趋势。某种意义而言,本书更像是一部由人物串起的现当代史,它从采访的细节中告知人们世界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世界历史变得人性化和具体化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的个人故事、他们的痛苦和梦想、他们的恶习、他们的软弱,甚至他们令人恼火的平庸都被暴露无遗,历史变得生动而有趣。
同时,法拉奇的人文情怀也是我们每一个新闻人所应该具备的,她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我同情不幸的人,但我更钦佩坚强的勇士。”对于不幸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关怀,但更应该用我们手中的笔去记录那些坚强奋战的勇士,他们值得被记住。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法拉奇采访了她之后的伴侣——帕纳古里斯。这次她之前篇章里建立起的那个主动出击、咄咄逼人的法拉奇在此完全被颠覆了。法拉奇与帕纳古里斯的采访是最不客观的一篇。她似乎放弃了所有的进攻和技巧,变成了一个温柔静默的聆听者。我们很难相信,这个让基辛格、布托、卡扎菲愤怒、尴尬、暴跳如雷的记者竟然放弃了追问的机会,她甚至主动要求阿莱科斯不要过多谈论自己的痛苦。由此可见,法拉奇并不是一个冷酷、刁钻的记者,她对弱者报以同情,她对恶人决不罢休,她对自己爱的人,也有着温柔的一面。
法拉奇对新闻有一种近乎天真的信仰或理想,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新闻工作就有这种非凡和可怕的特权”,能够“把正在发展的历史写下来,作为它的直接见证”。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是事件的记录者,当一个好记者,比过去更难。正如代序中说:“对记者职业最严重的威胁并不总是来自新媒体的竞争,而是来自于交易和信息间的交错纠结,来自于利益的冲突,来自于屈从,来自于记者与政客之间、记者与经济掌控者之间,或者只是记者与他们的消息来源之间的勾结和同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