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走近寻根
“儒声论坛第二讲”成功举行
(2017年11月15日文传学院全媒体中心/讯马芳太/文)叶落兮归根,故乡兮牵魂。寻根,既是一种情怀与寄托,又是对祖先的追思和追忆。“亲亲故尊祖,尊祖故尊宗,敬宗故收族”,“尊祖敬宗”,是儒家思想极为重要的理念,它超越国界,在回国寻根的海外同胞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15日晚,由文传学院儒学研究中心和文传学院儒声杂志社主办的“儒声论坛第二讲”之“客从何处来—一位美国苗族教授的东方寻根”在和平大楼615举行。来自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席心雨为此次主讲人,文传学院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儒声杂志社指导老师王晓燕教授、谢天开教授、靳丹老师以及儒学杂志社成员参与了此次论坛。
首先,席心雨同学向大家汇报了以“根连万里,情依依”为主题的专题报告。她分别从“寻根与寻根热”、“海外苗族寻根”、“寻根的意义”以及“寻根与儒学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报告。她提到,中国寻根热历经30多年,中国文化成为了全球华人华侨联系的纽带。她通过列举历年来例如1991年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等寻根活动,引出寻根文化—根文化—根亲文化的发展规律。她总结到,异名同实的“根”资源在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以及实现祖国统一方面发挥了特有的重要作用。
此次专题报告重点内容为席心雨团队调研的以美国苗族博士杨扣先生为代表的华人寻根之旅。期间,席心雨向大家展示了约20分钟的寻根纪录片,纪录片以杨扣教授回四川兴文参加“走亲节”和寻根祭祖的事件为主体,给大家展现了海外华人不忘祖国,牢记祖训的寻根之旅和爱国之情。席心雨以美国加州大学杨扣教授的寻根问祖为源头,系统介绍了他们团队通过实地深入四川兴文所了解到的苗族的历史。杨扣通过多次来访中国发现了自己在族称、语言、“从耍德迁出的传说”等方面都与兴文苗族有着共同点,从而找到了自己的祖先。她讲到除了杨扣先生,还有像法国苗族杨导这样的海外苗族在四川兴文认亲的案例。
在纪录片中,杨扣教授表达了对祖国和祖先的敬意和对苗族未来发展的思考和祝愿。他认为苗族现在还存在教育问题、贫困问题以及苗族的认同问题等,并建议苗族应该汲取经验,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文化。最后,席心雨讲到了寻根的意义,总结起来在于“世代人才辈出,祖德令誉,光芒四射,沾光后秀”。
报告结束后,评议人对席心雨的报告做了评议总结。评议人吴江蝶例举了美国爱尔兰裔和犹太民族对溯根上的表现,并指出寻根投射出的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出的是中国儒家的智慧。谢天开教授、王晓燕教授以及靳丹老师都做了总结发言。谢天开建议同学们在进行调研的同时能够自学哲学、历史等知识来提升自己,要形成强大的知识迁徙能力。靳丹老师开玩笑到通过这次报告自己都产生了探寻家族根源的兴趣,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自己的调研。王晓燕教授在最后总结尊祖的传统是儒家文化根本的依托,并寄语同学们能深入学习儒家文化精髓来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