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重读《包法利夫人》

作者:曹婷
主要内容     

摘要:在奢靡充斥下的现代社会,“欲望”的泛滥让我们失去本心,我们也许过分追求虚无的华丽的包裹,于是我们与平淡的生活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1]]创造了一个女人对于爱欲的假象的痴迷,最终这个假象走向毁灭。阅读过程中,我陷入一些思考,在封建保守的时代下,爱玛何以有勇气冲脱道德舆论禁锢的枷锁,追求所谓的理想爱情;是什么将她与现实轨道背离,走向悲剧命运?作为读者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爱玛形象?普通读者视角,或是学术专家,对她都是或褒或贬,莫衷一是。作为“意向人”的爱玛,她的所作所为,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拒绝平庸,还是拥抱虚假呢?

Abstract:Intheextravagantfullofmodernsociety,thedesiretofloodsothatweloseourheart.Maybewewillbetoomuchtopursuegorgeousthings,soweruncountertotheordinarylife,《MadameBovary》——FlaubertcreatedawomanwhowasobsessedwiththeillusionofEros,andfinallytheillusionwenttodestruction.Duringthereadingprocess,Igotsomethought.Inthefeudalconservativeera,whydidshehavethecouragetogetridoftheshacklesofmoralpublicopinion,thepursuitofherfantasyidealoflove.Whatisthedeparturefromtherealityofherandthetragedy?Asareaderofus,andhowtoevaluateAima.Ordinaryreadersoracademicexperts,forherarepraiseorderogatory.Asthe"intentionof"her,whatshedidhowshouldwedefine,rejectmediocreorembracefalse?

关键词: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浪漫主义“三角”欲望

Keywords:MadameBovaryromanticism“Triangle”desire

主人公爱玛虽出身农村家庭,从小却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她渴望成为童话故事中的公主,期待一个骑士骑着白马出现窗外,牵着她的手一起奔驰,收获一段浪漫的甜美爱情。嫁给乡镇医生包法利后,她发现这与她最初期待的爱情应有的样子截然不同,她瞧不起包法利,也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内心极度空虚,她试图用昂贵的奢侈品填补,不惜借取高利贷,然而膨胀的欲望,使她禁不住诱惑,偷食禁果,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自以为高枕无忧,殊不知那面墙已产生裂缝,无法弥补,积债如山,走投无路,最终以服毒自尽得到解脱而结局。

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以心理活动,意识流动,情感轨迹作为叙事的基本线索,人物的心理变化让我心情跌宕起伏。以一种细读法的阅读方式,跟随小说情节发展。参照勒内•基拉尔[[2]]《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中的一些独到见解来解读爱玛这个人物形象能够更加深刻、细致。

小说故事简而言之不过是讲述一段婚外恋的风流韵事,法国文学史不乏先例,如此平庸,落入俗套的小说,却为何享有西方现代小说起点的美誉——西方小说的“哥白尼式革命”献身艺术的圣徒之举,福楼拜何以超越前人?

“写什么”让位于“如何写”:

剖析这部作品较之前作家司汤达[[3]],巴尔扎克[[4]]等人不同。从创作内容选择来说,司汤达在表现现实主义主题中注重对人物角色内心世界的刻画、分析,人物具有时代精神英雄,超凡出众的特征,用了判断性的概括或推论式的心理方法;巴尔扎克在其作品中对法国社会的生活情态描绘的淋漓尽致,写景是现实主义视角,写人掺杂浪漫主义情素,写是也是浪漫主义手法最多。不难发现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他们的创作意图趋于一致,都强调的是“写什么”,即写冒险的故事,而福楼拜写此小说,选取题材,日常且琐碎,选取角色,如此普通,他写的是平庸人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他的立足点不在于思考题材的高、大、上;而是通过怎样的创作使平凡人不平凡,平凡事也不平凡,他将“写什么”让位于“如何写”,即进行一种写作本身的大冒险。他试图以文笔单纯的表现自身文体风格,不表达任何学说思想,不渗透任何价值内观点,不以小说为踏板论述其他事情。

小说中爱玛的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冲撞,她的悲剧命运又如何缔造?在我看来她的悲剧绝不是一蹴而就,欲望是她给悲剧种下的苦果,对于这种欲望的解析,我们向来认为欲望只存在于主客体两者之间,表现在主人公对客观外在物质的欲望,基拉尔的“三角欲望”分析,引申出介体欲望这一理论:“人的欲望实质是对他者的欲望”,爱玛包法利的悲剧在我看来是由最初的欲望客体逐渐过渡到欲望介体酿造的。在阅读过中我试图通过解读悲剧,来剖析其人物性格。

一.浪漫主义作品熏陶勾勒出爱玛的浪漫情思欲望——悲剧的前奏

一个“乡村姑娘”从小接受的是修道院的贵族教育,虚伪的种子开始萌芽,整日里她偷偷地翻看浪漫主义小说,使她对情欲极端渴求,她在浪漫爱情故事中渴望愿得一心,白首不相离的缠绵情景。乡村姑娘不知道如何料理家务,整日幻想各种上流社会的“风雅”生活,这难道不是很惊诧的事情吗,从小奢靡的生活环境,读浪漫主义小说的习惯是艾玛欲望的客体,潜移默化的塑造了爱玛不切实际,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的性格。

二.平淡无奇的婚姻与浪漫情怀背离——悲剧的催化剂

“她以为爱情应该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5]]爱玛想和丈夫有更多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然而现实却是她的丈夫包法利是一个庸俗的人,没有情调、没有情绪、也没有欢笑。偶然一次机会爱玛去侯爵那里参加宴会,她第一次切实地体验了奢华的贵族生活,使她逐渐的对上流社会的侯爵,小姐这些介体的欲望更加渴求,然而幻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她对不可遏制的浪漫情怀,虚无世界憧憬的毒性更大。

三.两度偷晴——悲剧的缔造

参加过侯爵举办的宴会,爱玛的更加沉沦了,她不甘自己如此年轻貌美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罗道尔弗的出现点燃爱玛的美梦,她以英雄的化身标榜这个男人,爱玛试图和他私奔,殊不知这不过是一场肉体交易,罗道尔弗为了地位,留下一封绝交信和爱玛划清界限。之后爱玛和莱昂重逢,这个绅士走进爱玛的生活,他风趣优雅,富有诗意,她觉得她的灵魂找到了归属。与莱昂在一起的时候,这一段异地恋,让爱玛不断往返于卢昂和永镇,她照旧写情书,约会,可是这段婚外情终有段保鲜期,她和莱昂摩擦不断。两个男人的出现让爱玛心里的天平不断失衡,彻底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轨道。

在这部作品中,浪漫与现实不断摩擦、交锋,主人公爱玛追求浪漫爱情但是却与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充满矛盾,她的这种欲望是拒绝平庸还是拥抱虚假?

一.拒绝平庸

中学时初读包法利夫人只是囫囵吞枣,对这本小说的评价也很浅显,认为爱玛包法利是一个浪荡的妇人,自私、冷漠、虚荣、不切实际,汇集所有人性的阴暗面于一身,对她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注入很多主观个人倾向,缺少辩证的理性认识,极尽贬低。重复《包法利夫人》我对这个女人充满更多同情、哀叹。与其说爱玛是莱昂的情妇,不如说莱昂是爱玛的情妇。爱玛这一人物形象的魅力对于我们现代读者来说,我钦佩她敢于冲脱平庸的勇气。生活中,也许我们工作不尽如人意,日常琐事剪不断,理还乱。我们反感周围的一切想要摆脱这些束缚我们的枷锁,我们试着忙里偷闲,一个人的旅行或者一个人宅在屋子里,但是这都只是暂时的对压力的缓解,第二天只要太阳照常升起,我们仍然会走在上班的路上,一切循规蹈矩。但是爱玛却不甘卑微、平庸,将想法付诸于行动,不计后果。小说作者福楼拜将这个女人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他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的确,她将自己化身为一个女性,展现出一种高度男性魅力的女子,这种拒绝平庸的勇气是我赞赏的。

二.拥抱虚假

爱玛为什么能够从平庸生活环境中脱离?爱玛喜欢读浪漫主义小说,却深陷其中,她将文学和生活相混淆,即将生活等同于文学,在虚构的幻想世界里体验生活。她饱含浪漫主义情怀,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她的欲望是虚假的,她的欲望并非真正的欲望。爱玛读的浪漫主义小说,使她建构了一个虚假的世界,这个“意向”就是欲望的客体,爱玛将这个欲望的客体切实地投射到一个虚假的恋爱对象,罗道尔弗和莱昂即“欲望的介体”,这爱恋是她对生命状态的向往,所以她一直在拥抱这种虚构的世界。她爱橡木,因为橡木能够装点断壁残垣,她爱大海,因为大海能够掀起惊涛骇浪,她渴求蒸桑拿时那热气腾腾,笼罩在她四周的舒服的感觉,外在的一切在她眼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心中激发出一种感觉,但是感觉都是摸不着,看不见的,都是虚的。为了“巴黎式的爱情”,她购买昂贵的奢侈品,导致债台高筑。莱昂不愿为她冒险,罗道尔弗果断拒绝,为了捍卫这种虚假,她也不愿以身体和勒乐交换。即使已经走投无路,她更不愿像丈夫求助,她说:“就算他给我一百万法郎,我也绝不会原谅我跟他的认识”。最终,她为这种虚假的后果买单,甘心服下砒霜,为沉沦的爱恋献身。

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但却是违背道德伦理的一个女人追逐童话世界浪漫爱情的凄美故事,对于明知不可为的欲望,她为之,不计后果,获得一度的满足,与得到后的快感,最后也是飞蛾扑火,成为牺牲品。爱玛这一人物形象是拒绝平庸,或是拥抱虚假?在我看来,“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褒、或贬。我们读者都要一种接受美学的观点对待,尊重小说塑造的人物。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6]]评价爱玛包法利夫人:她沉酒于想入非非的浪漫爱情的遐想中,她像男性一样痴心地、慷慨地委身于那些卑劣的家伙,也如同一些诗人醉心于女人一样。其实这个女人在她的同类中,在她狭窄的世界里和局限的视野中是很崇高的。

作家苏童也曾就这本书做出评价:《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包含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认为它几乎不带评判色彩地描述了一个女人在追求爱情和物质享乐时的可爱与可气、激情与痴狂以及任性与堕落。

重读《包法利夫人》,我的内心是沉重的,压抑的,哀叹那个时代一个欲望极度膨胀女人最后的香消玉殒,或者说一种幻想主义的灭亡的凝重感。

包法利夫人——可怜又可恨的女人。

参考文献:

1.勒内•基拉尔著(法)《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凌江(中)被文本吞噬的爱玛——对《包法利夫人》女性主义解读铁道师院学报1999年10月第5期

3.冯寿农(中)《法国研究》万方2006

4.王安忆(中)《读书》知网1999

[[1]]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GustaveFlaubert)法国著名作家。

[[2]]勒内·基拉尔(1923-现在,RenéGirard),法国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

[[3]]司汤达(1783-1842),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4]]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

[[5]]福楼拜著《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

[[6]]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1821-1867,CharlesPierreBaudelaire),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