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摭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此为《劝学》一文的首句,意为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此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读来使人豁然开朗。劝学,顾名思义就是劝勉、激励人们努力学习,文章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目的、态度等。提到学习,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本文却将它描述的形象而生动,充满了思辨的色彩。究其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荀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进行了深层次的阐述。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期间,对人性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本性善良;另一种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二者出发点是相似的,都希望培养和造就君子。性善论肯定人性本善,认为道德的根源不能从外部寻找,只能返回生命的内部寻找。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而生命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才能提高道德的品性,强调学以至圣。因此,荀子更重视学习。在本文中他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直”、“金就砺利”等比喻,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说明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的结果,人若想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利器就是“博学而日参省者乎已”。在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条规律是善假于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运用了四个比喻,“登高而招”利用地势,“顺风而呼”利用风向,“假舆马者”利用车马,“假舟楫者”利用舟楫。这些从表面上看是人要利用外界的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站在道德的高层次角度上看,说明人性正是有缺陷和不足的,因而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完成向君子转变的目标。学习的第二条规律是长期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学习正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唯有长期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继而,他又以蚯蚓和螃蟹为例,向人们说明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在我看来,“学”之所以成为荀子的中心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他所提倡“性恶论”有关,因为人性自身存在缺陷,所以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学无止境,知识的海洋更是深不可测,因而,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等这些是在劝导年轻一代的我们要勤奋学习,莫要荒废学业。更让人尤为诧异的是,《劝学》是荀子晚年时的作品,可见,学习的黄金时期不应止步于青年时期,中年乃至晚年时期的学习更是难能可贵。阅读此书,使人深刻的感受到学习的深层意义与魅力。愿此刻行走在路上的你我共勉,让身心沉淀下来,静享那一份学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