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学散步》有感之美学中“美”的“虚”与“实”
引言:
曾想过世间有万物,各式各样,多姿多彩,那究竟何为美?更近一步,何为美学?字典上“美”的本意是:1.好,善,可以延伸为“美德”、“美学”、“美丽”、“美不胜收”;2.得意,高兴,可以延伸为“美滋滋的”;3.称赞。以为好,可延伸为“赞美”、“美誉”。这是关于美的解释,而美学就是在研究美的历程上所创建的一个门类了。但这样理解似乎太点浅显了点,仿佛只是有一个虚的名字,没有实体的展示。而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一书中,对美及美学的理解与构成可谓是深奥而精准了:“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第89页),这也许就是美的总和,这也许就是我所追寻的实际存在的美。
内容概述:
俗话说“相由心生”,而美也可以由心灵来产生。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切美的光芒都可以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就像柳宗元说的那样:“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筑梦达到的一定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交汇的结晶,寄情于景,借景表情。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刻画中折射出艺术的格调来表达出静穆的观察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美,即“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动态美与“春风拂槛露华浓”静态美。作者用他的这种一点概全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他认为艺术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中的空间意识,关于音乐,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关于中西艺术的多次对比。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晋人简约,超然绝俗的哲学美的具体体现。而魏晋人的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彩、最动人的篇章;无论是古建筑还是古人的书法文字都是真实存在表达美的最直观的表现,这也许就是宗白华先生一直在追崇的美学。
宗白华的美学是一种脱离学究气和充满个性的美学。对他来说,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生的刻意追求。
具体分析:
中国古代文人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艺术想要创造美的形象就要实现主观和客观的融合,实现化景物为情思。比如,《史记·封禅书》中对海外三神山([1])的描绘,就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虚无缥缈的景象,实际却大大讽刺了汉武帝。司马迁用文学的手法和语言表现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反映了自己的思想、见解,同时寄托了作者的深厚感情和对命运的无奈。
比如杜甫诗:“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2])诗人将“红”放到第一个字,所以,“红”字就不再单单描写客观景物,而是成为感觉、情感中的“红”。再通过情感中的“红”过渡到实在的桃花,经过这种由景过渡到情、再由情入境的升华,“红”就更加凝重,从而实现了情感和景物的融合。虚虚实实,实化成虚,虚化成实,虚实结合,就拔高了艺术境界。
先秦哲学家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3])的人。他有一句话说的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句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而由于“粹”,由于粗存精,艺术表现也有了“虚”,“洗尽尘滓([4]),独存孤迥([5])”(恽南田语)。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与“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也就是在虚的深处再加以写实,因为常常充实饱满是最有力量的,让人映象深刻,才能有荀子所谓的充实之美,艺术韵味饱满才晶莹可人,引人入胜。但是事物常常具有两面性,有统一也有矛盾,所以此处的“全”与“粹”就是相互矛盾的。荀子既说要粗存精,那似乎看来就不全了,艺术表现的力量也就不够了,所以“全”是不是就不应该“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了吗?所以可以得出要“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创造出美的真实感,才能有荀子所说的“美”。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了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
艺术的虚与实在中国古时候的美学中多有展现,就好比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例如晚周帛画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士图箴》,唐阎立本《步辇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谓《驴背吟诗》,这些著名的画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减少了背景的刻画。而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说过:“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6]),有画处多属赘疣([7])。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好似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也是一样的独一无二,两者相通,延伸来看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古代诗人常常会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喜悦还是忧愁,总是会在字里行间的诗意中体现,诗人用写实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心里的思想,或是描绘山间景物来表达感情,这难道不是艺术表达虚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扩展讨论: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之一,现代社会喧嚣随处可在,我们要如何在这繁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洁净心灵的乐土,从而保持艺术原先的那一份最纯真的态度,这是一个对我们来说需要深思的问题。
评价:我并没有真正完全的看完这本书,我是那种采用边读边写的人,大体把书的结构粗略的翻看了一遍,然后开始细读,等读到有意思有价值的部分我会记下来,然后开始读书报告的写作。我并没真正进入到宗白华先生创造的美学世界中,这要说实话,我理解的知识都感觉很浅显,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美学艺术的表现方式很认真的写了这篇报告,第一次写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报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以后吸取教训,积极改正进步。
结语:本次的报告是边读边写,大体构架是先确立了报告的主题——艺术的“虚”与“实”,然后写了写这本书的原因,内容梗概,接下来我分了两部分对主题的分析与解读,最后是对自己的评价总结,读书报告就基本上完成了。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海外三神山:《史记·封禅书》中提到的三神山是指“蓬莱”、“方丈”、“瀛洲”。
[2]文中的诗句出自杜甫的《奉酬李》
[3]荀子《乐论》是《续六经》之一,表达了文中子的音乐思想理论(文中子是隋朝教育家,原名王通,字仲淹,道号文中之。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
[4]滓:本义是液体里下沉的杂质、渣子、沉淀物
[5]孤迥:孤立,远离其他事物,此处有净化的意思
[6]相戾:前后矛盾,相违背;位置前后矛盾,不协调,相互抵触
[7]赘疣:本义是指皮肤上长的肉瘤,也用作比喻多于无用的东西。《楚辞·九章·惜诵》等均有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