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观察这个字眼。
先说观察这个现象吧。如果小学我接到“观察”这个题目,一定会写观察小金鱼的过程,因为我只养过小金鱼,连乌龟都没有养过。之所以没养过乌龟,是因为妈妈说乌龟长得太丑了。那为什么不养点别的动物呢?因为妈妈又说了:“我光养你们三个就已经受够了,还养动物?”我......非常理解母亲的不易,毕竟我们三个......确实蛮闹腾的。所以,小学的我只知道观察小金鱼,也只能写观察小金鱼了。观察小金鱼的结果就是:鱼,卒。偶尔还会观察一些植物啊、小花啊什么的,结果也只会是:草,枯;花,萎。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怪不得我潜意识里就不喜欢观察呢,怕是已经有了清晰、深刻的童年阴影了。
再说说观察这个行为吧。观察,总觉得时刻意去了解,太过刻意,无论是物、事、或人,太刻意的东西总觉得会变味儿。怎么说,好像太刻意会变质,所有行为和感情都是这样。就比如,我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有什么需要帮助或是需要人手的时候,我极大可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的本意是好的,但难免有人会想:她这个人怎么这样啊?这么爱管闲事?她以为她是谁啊?于是乎,误会就产生了。再比如,喜欢一个人,就像为他倾尽所有,爱到骨子里,卑微得像一粒尘埃。这个时候,爱得太过刻意、太过沉重,爱的天秤就会失衡。像歌词所说的“可惜感情从来就不听话,从爱出发却通往复杂”,爱得太刻意,感情就会变得很复杂。也正像张爱玲说的那样,一个人爱得太刻意、太热情、太倾倒,会把人吓跑。正是这刻意,让我对“观察”这个词语,本能地抗拒,甚至在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一个男子在黑夜中无声窥探人事的画面,是我太极端了吧。
相比“观察”而言,我喜欢“感知”。
感知,多么美妙的词语啊。每当听到这个词,我都有种春风拂面的错觉。感知到的,似乎都是这世间美好的存在;感知到的,仿佛都是这世界的惬意的暖阳。你可以感知到身边的小幸福,可以感知到班级团结和睦的气氛,可以感知到社会文明的进步、感知到国家的崛起、富强......
而观察呢,好像就是透过一个圆筒观望世界,是井底之蛙,还带着有色眼镜。眼界仿佛被局限了似的,眼睛像是被强制性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视野,能观察到的,不再是温暖的太阳,而是残酷的月光;不再是扶老人过马路的良好品质,而是“有人跌跌撞撞踩到我,没说对不起、借过”的冷漠无情。
羊羽先生所说的观察,大概是擅于在生活中寻找、发现写作素材的态度与慧眼吧。但我还是更喜欢感知,感知这个世界,感知这世间,感知这人情与温暖,但愿感知到的都是美好吧。
也希望,观察到的,能是小事中透露的温暖,而非社会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