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作者:张莹莹
主要内容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本书的开篇,王小波讲述了他的动机,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似乎是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隐喻。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沉默的大多数

如今的时代很浮躁,我们外强中干,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封锁自我。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王小波在此文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在时隔十多年的今天,一切似乎颠倒了,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距离似乎拉近了,现在的人们似乎更擅长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却不向最亲近的人袒露自己。

有人说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但计算机也把人性的优缺点无限放大。我们抱着猎奇的心态搜索各种新奇的东西,对不相识甚至没见过的人大加评论,这样的“真相”似乎来得太快,却也显得那样的不真实。王小波在书中写道“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王小波所缺乏的是物质,而生于改革开放后,顶着“垮掉的一代”名号的我,在这个物质过剩的年代,却在一场场所谓的文化潮流中迷失了方向。这是不是另一种“饥饿”呢?于是,我们突然变得沉默了,对他人,对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王小波身边的沉默的大多数大多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文革时期,而我们这一代人的沉默也许是因为孤独,习惯了孤独的同时也习惯了沉默。

沉默是个双面的词语,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前者指的是思考,后者指的是懦弱,而由后者导致的悲剧往往是令人痛心、更让人心寒的。助长邪气的往往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沉默”,是人性的冷漠,是怯懦,助长的是恶人的气焰。扼杀的,是自身的灵魂。

有一种言论认为,中国人是这世界上忍耐力和抗压能力最好的人群之一,用学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奴性。面对社会的不公与苦难,太多的人选择了沉默,这同样也是沉默造成的悲剧。这沉默的大多数,在王小波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就成了普通猪的原型,这猪是高度拟人化的猪,普通的猪就如同普通的人一样,麻木,无论他们愿意或不愿意,都屈服于他人的设置安排,按照他人所规划的去生活,肉猪阉掉只为长肉,种猪只为当“花花公子”,对周遭的一切漠不关心。

但无论是屈服于他人的普通猪,还是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的猪,最后,他们还是猪,我们不要做猪,我们要做“人”,所以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独立的思考和灵魂。在历经生活的磨难之后,我们不能灭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造就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式悲剧”,让我们感叹人性的丑陋,但我们人性的丑陋,却是我们自示给别人看的。我们彼此沉默,堆满笑容地说:“看,我多丑陋。”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