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如果有什么必读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诃德》。它不仅故事讲述得神奇精彩,语言也十分淳朴。”——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奥克斯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这部著作中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笑料百出但又不断追寻理想而充满现实主义悲剧意味的堂吉诃德这一个典型形象。由于作品的深刻含义赋予了堂吉诃德形象的多重意义——悲剧意义与喜剧意义并存。堂吉诃德一生的斗争与回归的历史也正是向人们讲述了骑士精神与骑士小说的衰亡史,同时堂吉诃德的疯子形象更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挑战与反抗,作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教会与王公贵族,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塞万提斯某些民主与变革思想的化身,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在真实与虚幻、崇高与荒唐的强烈对比之下,体现出的不可回避的人性悖论,在某些层面上讲也是人性的悲剧,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喜剧与悲剧的多重冲突的艺术效果。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在当时的意义就在于警醒世人。塞万提斯通过对堂吉诃德可笑、可怜的遭遇,给游侠骑士画了一幅讽刺的漫画像,借此对西班牙人给予警策和棒喝,让他们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清醒过来。又通过对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的深刻反映,揭示西班牙外强中干的现状。帝国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危机重重、日趋没落的实质,批判封建制度的罪恶。引导西班牙人正视西班牙已经逐渐脱离曾经那个主宰的胜利形象。
然而其中一些深刻的道理也影响着我们后世的读者。《堂吉诃德》在当时是一部具有革命意义的著作。不仅是因为它对于对骑士文学的批判,小说中甚至涉及了许多对小说和历史文学作品等不同文学类型相对优点的讨论,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小说中体现的阶级地位和价值的不对称。在当时的时代,把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和一个人的价值区别开来是非常激进的想法。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攻击了传统的观念——认为贵族自然而然受人尊敬,高人一等。例如公爵夫妇未经考虑的恶意预谋和桑丘所表现出来的出于本能的同情之心间的对比,就突出了阶级的问题。尽管桑丘社会地位低下,但是农民出身的桑丘聪明体贴。同样,地位卑贱的牧羊人常常以哲人的形象出现。相比之下,像公爵夫妇这些见过世面的贵族任务通常举止浮夸,冷酷无情。这就是阶级地位和价值的不对称。同样,我们作为今天的一个普通人,也应该保持本真的善良,不因物欲而迷失自我。
还有一个道理就是关于荣誉的追求。在今天,很多人都鼓励把追求荣誉当作一种动力,然而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堂吉诃德》给了我们答案。《堂吉诃德》中各种人物对于个人荣誉关注程度不同,塞万提斯暗示了两种选择:要么产生好的结果要么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安塞尔莫过度保护他的妻子的名誉以致于他不信任她的忠贞,最终导致妻子和别人通奸,自己也因此丧命。而多罗脱奥因关心自己的名誉而追寻费尔南多,最终成全两对情侣,皆大欢喜。我们可以总结出:关注社会规定的名誉准则的人,如安塞尔莫和堂吉诃德,遭遇困难挫折;而出于保护个人荣誉的人,如多罗脱奥,则获得成功。个人荣誉可以成就一个人而社会规定的荣誉感无用且具有毁灭性。某种程度上,塞万提斯暗示了人的荣誉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积极推动力量,而空洞无物的社会规定的荣誉感充满荒谬,如果过分追求,后果是毁灭性的。
西班牙人民把《堂吉诃德》视为民族的骄傲,世界人民把它看成文库的瑰宝,是一部“没读过会让你觉得脸红,即使不能享受也会赞赏的杰作之一.”它那辛辣的讽刺,巧妙的构思,艺术的夸张,以及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四百年经久不衰地吸引着广大读者.
《堂吉诃德》的文学地位相当之高,甚至许多人将之与《哈姆雷特》比肩,称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乐于实践缺乏思考,一个长于思考乏于实践。虽然在不断的解读中我们对于堂吉诃德的意识清醒程度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但不可否定,两个积极疯狂的人的优秀品质合二为一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完整的人。在全世界很多著名的作家眼里,《唐吉诃德》就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伟大小说。据说,在挪威诺贝尔奖机构筹备的一次投票中,《唐吉诃德》击败了英国作家莎士比亚,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夺得了“世界最佳小说”称号。根据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来自世界各国不完全的统计,《堂吉诃德》已用70种文字出版了两千多个版本。这部小说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及席勒、歌德、拜伦、海涅等著名文人的高度赞誉,成为世界各国读者普遍熟悉和喜爱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对后来的一些著名作家产生了影响。笛福曾自豪地称鲁滨孙具有一种堂吉诃德精神;福克纳更是每年读一遍《堂吉诃德》,声称"就像别人读《圣经》似的"。
《堂吉诃德》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在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