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与武士的狭路相逢
“死都不怕,还怕切腹?”的武士与“唯荣誉和剑不可玷污”的骑士相遇.究竟谁会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比高下,结果究竟是怎样?是文化的胜利,还是一出生的高贵注定其不凡?其实这两种精神是有相似性的,在我一开始整理思路的时候,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不免会将两者联系和比较,由此我展开了调查和论证,开始去思索,组织材料.
若要论来源,骑士精神由骑士制度造就.骑士制度源于西欧的采邑制和封军臣制,从莫洛温王朝的末代宫相同的亦是加洛林王朝的开创者“铁锤”查理开始就产生了骑士,也就是查理曼的祖父那一代人.从查理·马特开始,欧洲开始正式用土地分封的采邑制来鼓励军事贵族阶层的形成,此时自克洛维受洗开始,欧洲开始过去数百年,基督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法兰克王国的军事贵族阶层中,“骑士是上帝的战士”其中世纪核心观念已经产生稚形.查理·马特为了改变法兰克王国的面貌,采取改革.他废除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即有条件的土地占有制,接受采邑制的豪绅显贵,必须提供自备马匹武器的骑兵,上下之间结成封主与附庸的关系.后来制度衰弱,这种精神便留了下来.而武士道精神兴起于藤原氏王朝专治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王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大化革新以后实行征兵制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也日趋松弛.九世纪初改行“健儿制”,而导致服兵役成为贵族的专制,以至军队的素质一落千丈.正于此时日本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地和安全,而慢慢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后来干脆形成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一些寺庙和神社也组织了“僧兵”.但庄园武装的建立,对地方政权构成威胁,地方势力也组织武装力量.武士势力的出现和加强,从11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起统一指挥,组成了武士团.从而形成了这种武士道精神.这两者的产生都是一种团体的造就,是这种团体的附属品.都有其文化和历史,这两种精神是一种类型的事物,是一个事物的两种类型.犹如古今世界这一颗大树上两朵不同却一样美丽的花.
在来源上相似,但是内涵却是大不相同,其构成便更是不相同.骑士精神深受宗教的影响,非常注重荣誉,并非被动受到影响,而是主动的去需要.骑士好斗,但是他们也需要来自宗教的一种心灵慰藉,同时武士的战斗行为也有了名义上的目的和认同,那就是保护穷人,保护弱者.这种宗教的影响深深被需要.而宗教为了不让骑士过于好斗,掠夺他们的土地和利益,他们就教育和宣扬骑士去遵守这样一种精神: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公正、灵魂.这就使宗教这根藤蔓深深扎进骑士精神,并与骑士精神相互交缠,纠葛颇深.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有些制度必然瓦解,这种精神却符合时代的需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就被保留了下来,却仅成为礼仪层面的东西,失去其原来的军事意义,比如它在对女性的态度上面,这种礼仪培养出绅士.如今绅士仍然受到赞扬、认同和追捧.而另外一边,武士道精神却非常是否达到其原来的目标,需要注意和区分的是,武士道精神并不认为自杀就是展现自己品格的最高标准,也并不认为这是这样做就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它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事情的结果,是否达到了原来的目的,一件事情完成的好坏.至于自杀只是他们勇敢的表现,是他们视死如归的表现.日本的国花是樱花,这种粉色的、缤纷的、华丽的、柔媚的花却与武士道精神有着极大的渊源.总所周知樱花单个开放非常绚丽,但所有的花朵开放那就更加美丽,盛况空前,万人空巷……这体现了团结,他们的这种团结也只是建立在他们有共同的目标,要去完成同一件事情,并不注重于效忠君主.而另外一点樱花花期短暂,在盛开到生命最辉煌的时刻却突然满山的樱花于一瞬间全部同时凋谢,没有一朵留恋这种繁华和美丽,毅然决然死去,选择结束而心无所波动.他们欣赏这种品质,也十分赞同这种品质和内涵,所以这也成了武士道精神的一种核心本质和内涵.但更为与骑士精神不同的是.武士道精神有其消极与负面的影响,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极其残忍的日本人,使其最终走向军国主义.他们非常看不起临阵脱逃的人,所以在对待战俘上,极其残忍,在二战时全部斩首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这并不符合历史的潮流,必然被历史所淘汰,历史把两者积极的部分保留下来,并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证明了,只要符合历史潮流,最终都会胜出,也就是说谁符合历史的潮流,谁就是强者,谁就会胜出.
骑士精神和武士道精神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而造就的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产物,它是物质的产物,被时代所需要.所以骑士精神是西方文明的一个小插曲,而武士道精神就是东方文明的一个小插曲.所以也就更不要去论这两种精神谁优谁劣了.就像两个人在争吵,而你同时有了两方都正确的依据,就不能判断出输赢,因为两方都有理由去证明他的正确.毕竟是历史的产物,存在即合理,他有他自己存在的合理性,难道要去说明其历史是错的?这样一想荒唐可笑,所以骑士和武士狭路相逢谁胜的答案就非常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