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中的传统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类带来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带走了太多我们祖祖辈辈曾经誓死守护和捍卫的东西——传统。
传统是个大范围,并不是人人都在发展自身中摒弃了它。那些文人墨客莘莘学者依然传颂着儒家经典,无论是素质教育亦或是应试教育也依然将四大名著列为必读书目,当代新儒学还远远没有成为一段过去的历史,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它仍代有传人,仍然是一种有活力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过程。
然而在面对全新的21世纪经济的压力下,人们昔日所坚守的信仰淡化了。那些忠义孝仿佛变得遥不可及。信仰于中国人来说,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生为中国人,不能盲目的崇洋媚外而忘掉了生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做的事。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之博大之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能丢弃和忘记的。
对于儒学而言,正真的危机来自于生活本身,而不是那些与时代的碰撞或是无谓的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静态分析是不适当的。不能只留下与时代相符的东西丢掉与时代不符的东西。儒家思想经历代证明,它具有极强的兼容,再生,转化和同化能力。我们应将儒学活化,一方面让儒学去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又将儒学的信仰仁义礼智信注入新时代中,与时俱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坚守传统与书是不可分离的。电脑手机代替了书本,新闻娱乐代替了经典名著。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有几人完完全全阅读过儒家经典甚至是小说的源头四大名著?大概是只知有其经典,不知其为何为经典。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人类向前迈步的垫脚石。
金融贸易只教会了你如何生存,宗教信仰不仅告诉人们如何面对生,更告诉人们如何面对死。这也是宗教信仰无法替代的魅力所在。人存在困境的问题宗教就可以消解。但当整个国家面临家天下和文化传承的问题时,宗教就不能消解。
近代以来的信仰自由危机,学术传承危机,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该放缓大步向前的步伐,思考一下我们的传统去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