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迷恋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
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把每一节剧情完美且紧凑地衔接,似乎在他的书中添加任意一句话都只能成为废话。同时他也能直接把凶杀案结果摆在你面前直接告诉你杀人凶手是谁,紧接着将凶手近乎于完美的杀人过程娓娓道来,接着在你渐渐地信以为真并情不自禁地惊叹于凶手的缜密思维时,仅用最后一秒就将你的所有认知全部推翻。整个案件就此翻盘。
东野圭吾是在我记忆以来为数不多的能用一本书就征服我的作家。从他的成名作《嫌疑人X的献身》入坑,到《放学后》的惊艳,再到后来的《白夜行》、《从前我死去的家》等等书籍的“轮番轰炸”,我表示自己早已拜倒在东野圭吾先生的才华之下。
早已听说,先生写作生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着力于对案情细致地描写,对剧情精彩地推理;而后期先生则侧重于对于人性的宣扬于刻画,少了一点对于案件的精心架构。
念及此心中净是忐忑。我自然是高兴于先生在写作方面的认知与写作境界的提升和升华,但同时又遗憾是否此后先生的文章中会少了些许的看点和亮点,变得空谈人性。直到我看到本书,我自以为可以更正一下之前的观点,今后的自己大可放心。
《虚无的十字架》一书可以算作是先生的后期作品,其大概描写了杀害了道正爱女的凶手在被宣判死刑之后,道正和妻子小夜子因女儿已逝,无法复活的伤痛和一次次官司的疲累,以及周遭众人的压力下最终选择和平离婚。道正本该逐渐平静的单身生活,却在数年之后又因前妻小夜子的死而发生了巨大改变。小夜子被无情地杀害,然而凶手却在不久之后自首。一切看似很简单,不过道正却在小夜子的遗物中发现其死因并不单纯......
本书看似是一本推理悬疑小说,但实际上却更像是作者心中的一场辩论和博弈。以“狠心夺走别人生命的人该不该被判死刑”作为核心“论点”,从死者遗族角度出发,描述其所遭遇到的或排挤或假意同情之类的社会冷暖,同时也十分新颖地、别具一格地运用不少篇幅来描述凶手家属所遇到的不公平的或明或暗的嘲讽鄙视甚至是恐惧。说实话在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其实我有一些坚持不下去,虽说作者看问题的视角很新,思索的问题也别具意义,但整本书都只是在讲一件简单案件双方的为人所不知,不能理解的生活情况的话,也是过于单调了一点。这样写书,那东野圭吾还是东野圭吾吗?
终于,在我的一再坚持的阅读下,在本书末,我等到了意料之外的反转——原来杀害小夜子的高龄凶手并不是临时起意谋财害命,而是为了袒护家人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封住了小夜子的口。而凶手那温顺无辜的女婿却早在高中时期便和自己的女友一起谋杀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个简单案件就此变成了牵涉到更大阴谋的凶杀案。而最让人惊艳的便是,这个反转结局虽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作者在此前的文章里便铺设了大量的暗线,文章末的提示便像一个导火索,所有伏笔迅速地连成一线,脑海中仿佛形成了一片火海,思路通畅然后燃烧接着爆炸。所有事情像走马灯似的在眼前过一遍,所有细节全部完美衔接。深吸一口气,只能感叹,这才是东野圭吾嘛。
本书故事情节多且人物之间的关系混乱复杂,我不便赘述。只大致浅谈自己的些许感受。
我的挚爱《嫌疑人X的献身》带给我的冲击力便不小,但全书让我记住的不过是石神高超的智商,近乎完美地杀人布局,以及其对女主角的深沉的爱。但是在本部书中,虽然故事情节略显拖沓,但整体给我留下的感受便是我不是在感叹杀人者出人意料的谋划,而是我在不停地思索着法律中杀人者判死刑的举措是否真的能达到人们所期盼的效果。
本书的封底上有三句不起眼但意味深长的话。
“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
“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认为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所谓‘罪’于‘罚’究竟为何?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
确实如此,死刑固然重要,他能让家属觉得一命偿一命,似乎能够因为凶手得到了惩罚而让遗族心中有丝宽慰,能够对的住死者的在天之灵。但是如果凶手认为活在人世早已成为负担,离开人世才算解脱,那么死刑到底帮助了谁?他是否能够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究竟凶手带着解脱痛苦的快乐死去算是惩罚,还是他背负着罪恶和内心地折磨而苟活于世才算是惩罚?
全书到最后也并未给出一个肯定的支持某种观点的答复。也许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也许是他有心设了一个开放式的问答题,他希望借此能够引发大家一起思考死刑的目的和作用,也期待某一天能有一个真正有用的法律条文作为对策以保障受害者一方的权益,达到其真正惩戒凶手,警示后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