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差异——端午节
《西游记》里说:“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沉淀,是特定的自然环境上凝聚形成的。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风俗民情、士人心态、文化特征。在文化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可以看得到自然环境的痕迹,因此文化习俗是有强烈区域性的。
从北到南,我跨越了一千一百多公里来到成都,下了飞机第一感受南方空气真的很湿润,刚到成都那几天每天都是吃火锅、串串,想吃顿面食却在大街小巷都很难找到。中国南北饮食文化差异是非常大的,作为一个从北到南经历过的两个地域文化的人颇有感慨,总结为十二个字就是:南米北面、南细北粗、南甜北咸。以端午节南北习俗的差异来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在饮食习惯上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注重,这些节日被人们都慢慢的淡化了,也不像古时候人们每年端午节的时候会办一些活动,比如:赛龙舟、喝黄酒、包粽子,而现在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人们都是直接在超市买粽子。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乡过端午节就是一大早,大人就泡红枣、糯米、枸杞开始准备蒸枣糕包粽子,前一天晚上会揉好面第二天炸油饼,而我们小孩就去玉米地了扯玉米杆的叶子回去帮大人们洗好,等着他们做好枣糕饭和粽子,再买一桶黄酒一家人中午吃吃喝喝,吃完过后大人们就是找来五彩线绑在孩子们的手脖上还有脚脖上,脖子上,听老年人说过几日把这些五彩线折了就会变成五彩蛇,有带过五彩线的小朋友们遇到这样的蛇就不会怕,对于这样的迷信对南方人来说有点奇特但各个区域有不同的文化是很正常的,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到现在家乡还是这样,而我在南方已生活了一年只是感觉这边就是包粽子,别的没有什么了。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没有赛龙舟的习惯了。其实,“赛龙舟”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对文化的传承渐渐地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