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这本书封底的一段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而在书中这段话的配图是龙应台推着她父亲的轮椅的背影,让人感触颇深。
龙应台是台湾女作家,被称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产生深远的影响。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其中《目送》是作者送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亲情味浓厚,让我情不自禁开始想念自己的父母、亲人.
当我每一次踏上求学之路离开父母,他们都目送着我,直到我的背影幻化成一个模糊不清的点他们才肯依依不舍的离去,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这样,恨不得每一秒钟子女都在他们的及监控范围内,而子女却更愿意离开父母远行不受束缚。就像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对母亲的不耐烦和对母亲老一辈观念的无可奈何像透了我对待父母的态度。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各自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或者说人家的父母。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安德烈的这些排斥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母有过,我有过,我的父母也肯定也有过,或许当角色变化时,我们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
根据龙应台在书中的描述,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是的,她的母亲失忆了,就像俗话说的返老还童,母亲突然对这个世界很陌生,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惶恐,作者只能带着母亲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当母亲的记忆停留在文革时期受苦受难时,情绪就会非常激动,作者就自己做一张证书,上面画上好几个衙门的章,母亲的情绪就能逐渐稳定。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角色互换,母亲与女儿,亦或者是女儿与母亲,本就是互相照顾与彼此搀扶。
生活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其所经历的一生中,最无法割舍的便是亲情,尤其是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像是空气,存在的时候感觉不到重要性,若是没了,那便会使人窒息。每个人的一生却又在与父母、亲人、挚友的一次次目送中渐渐消逝,每一次目送心里的五味杂陈,便是感情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