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作者:huxiaoou
主要内容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对记者的个人素养探究

读完这本书之后,范长江终于不再只是课堂上那个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确立了记者节的新闻巨子了,他连同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穿过逝去的时间和尘封的记忆,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中国的西北角》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虽说“时势造英雄”,但没有过硬的个人素养、超人的胆识,也无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这本书不但使我产生情绪上的巨大影响,对当今的新闻从业者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发展,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内容的竞争。范长江作为一线采编的记者,只有不断的提高个人素养,才能在迅猛发展的新闻事业中立于不败之地。读《中国的西北角》,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的职业素养和个人魅力。

首先是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强大的毅力。在大西部的考察中,西达敦煌,北至包头,四千多公里的距离,十个多月的时间,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坚毅的性格,深入一线的采访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读到《祁连山南的旅行》中“记者在永登系住一破店,夜间仍本习惯解衣脱就寝,次晨起床后,顿觉头痛欲裂,无力登车……”类似的关于艰苦环境的描写还有很多处,读至深处甚至让人落下泪来,不得不佩服记者的坚强毅力。

再是丰厚的积累。书中涉及到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军事、民族、宗教,四千多里路程,西北六省,范长江每到一处都能拿出自身所学解决核心问题。宽广的视野和准确的判断,使得整本书都意趣横生,他的报道谈古论今,令人不得不心生敬仰。

而范长江之所以以惊人的勇气踏上旅程,用十个多月的艰辛创作出这些报道,还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情怀落脚在对国家的关注上。在路过水晶堡看见妇女过桥时他写到:“生于今日之中国,不做强硬之斗争,决不足以自存……”行走在白水江上游的时候,他又以旅行经验所见把森林与青年作比较。由此及彼,由小见大,关注点紧随国家民族是西北系列旅行通讯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因为有了这种情怀,整部作品才有血有肉富有活力。到了甘肃,看到那边人十有八九没衣服穿,他感叹:“中国再如此过活十年,这些地方的人口恐将至绝种了!”到了青海他说:“不能把青海作为’省’,而应该看做特殊的势力对待。”而民族问题是他在书中提及最多的问题。他说:“记者以为以汉族为中心,而统治满蒙回族,以汉文化同化四族人民,在今日之国际形势下,决不可通!”他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各民族平等的联合,所谓民族平等的真义,是政治上‘比例的平等’,文化经济上,‘发展机会之平等’”。在兰州,他说:兰州是西北一部分的代表,这些事实显示出我们西北朋友们的前途缺乏光明。如果我们的社会生活打不出一条生路,我们个人迟早也必陷入破产的深渊。无办法的等待,或一味的希望着他人,绝不会有美满时期的到来。

范公的时代那股气依旧在残破流血的中华大地上飘荡,浩浩汤汤。正如范公踏过的土地,几千年前那些诗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传承不息。时过境迁,当纸笔换成鼠标键盘,步行起码变成飞机动车,从民族危亡到“中国梦”,意识形态会变,政治会变,人会变,不变的是记者应有的担当。从《中国的西北角》里,我们可以窥探前辈们的态度和责任感,历久弥新,我们更应该努力提升个人素养,继承并发扬先辈的荣光。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