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奇想,我想谈一谈说话这件事儿。
著名的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认为,“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他说:“我用嘴活着,自然也活在别人嘴里。互联网世道更强化了这个概念,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顶着风险说话,我们真的会说话吗?
常常听人说,说话是一门艺术,是大有学问的。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文字,若是变换一下次序,调整一下语气,换一个场合,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在平日的为人处世中,说话更是重要,它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完了,我就特不会说话!”不用太悲观,学习的机会随处都在,不管我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只要有心,我们都能学会让自己更会说。
顺其自然。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明理”“谦逊”“知礼仪”。长久的内敛让我们在受人称赞的时候,只会说“真的吗”“还好吧”“哪里哪里”,甚至话都不说腼腆一笑。更不会说的情况也不少见——遇到熟人夸我们的新衣服、新发型,我们马上不好意思地接话:“哪里哪里,假的,是哪哪儿淘的便宜货”,这样的回应,会让对方陷入尴尬。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坦率的接受并直爽地表达谢意。
言宜缓。
不管是遇到了麻烦,还是碰上了冲突,我们不用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得记着稳住3秒钟。仅仅3秒钟,我们能想很多事情,想明白了,考虑换个用词、换种说法,或者觉得没必要开口了。一点点时间,少了许多伤人的话语,多了许多好人缘。
不多言。
说话不能图快,也不能贪多。少说多做,风险必定会降到最低。在关键场合能够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是好事,但在平常,话说个不停免不了会惹人厌。同时,少说话也是为自己减负——话匣子打开了,人说得忘我了,可能会不经意给出许多承诺。或大或小的承诺想要一一实现是极其困难的,当初的顺口一说在听者心里就是不守信用,这样影响信用的情况一定要避免。
学会变通。
高中的某一次模拟考试过后,班主任在巡堂时发觉教室有些脏了,“怎么,这些考生成绩差鞋子也脏?”有本班同学小声提醒在这里参考的学生排在年级前段,班主任立马换了说法:“噢!说明人家脚踏实地!”
类似的,有一种建议是:把“随便”改为“听你的”,既方便了自己,也避免了让他人拿不定主意,效果上好得多。
说话好不好玩儿,只有说者自己知道。想要会玩,我们得知道,想做一个会“说”的人,前提是做一个会“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