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与《诗经》的初次接触。第一次听见这句诗是在电视里,男主人公要对女主人公展开追求时说的话。而这首诗内容很简单,就是写君子对淑女的一次“求爱之旅”:没追到淑女时,君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追到了淑女后,君子用奏乐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喜悦。这大概就是那个年代最纯真的情感了。
而《关雎》作为《国风》里的开篇,同时也是《诗经》的开篇,它成为了中国文学的开端。它不仅仅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纯朴,更是一种引导,一种感化。这首诗被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称作“情歌”,因为它对于诗里爱情的描述,是那么的直接那么的热烈,而《诗经》里不乏这种情感鲜明的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它的成书应该与古代的采诗制度有关。“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它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一般有三种用诗传诗方法:1: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2:文人各种赋诗言志。3:修身教化之用。而从内容上看,《诗经》中的作品又大致分为周民族诗、农事诗、战争徭役诗、男女情爱诗、政治美刺诗以及宴享诗等。《诗经》内容上的丰富充分体现了一个古老农业民族的乡土眷恋与宗族伦理情怀,具有十分浓郁的现实主义。
而《诗经》与其它诗集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它对赋比兴手法的完美运用。这三种手法是根据对《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赋,就是铺陈直述,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手法;比,就是类比和比喻的手法;兴,则是托物起兴,以情寓于象中。赋比兴三点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它们在诗的创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让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诗经》在现在有了更广泛的用处,如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名字就是取自于《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不仅是她父母对于她的一种美好祝愿,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热爱。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止是一种学习,还是一种对于前人果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