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相信提到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绝对担得起这一评价。鲁迅先生对此也绝无夸大。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司马家族以一族之力,描绘得栩栩如生。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一幕幕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在这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中尽皆展现。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史记的卷七—项羽本纪。
故事性的手法,将项羽的一生描绘得淋漓尽致。多少人被其中的情节折服。那么,史记的如此辉煌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愚天下子民,大量的古籍,史册被焚毁,人们对于前朝历史的了解只能从道听途说。而汉朝建立之后,萧何,韩信,张苍,叔孙通等一众才干惊人之士的出现,使社会逐渐稳定,一些民间的文人雅士也开始将自己所珍藏的珍贵史册,典籍贡献出来。
而司马家族,世代为朝廷史官,自然担负起了修复史书的重任。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胸中有鸿鹄志向,有志补全春秋之后的历史事件,并将此作为自己身为史官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难酬,抱憾而终。他死前将自己的使命,托付给了司马迁。
司马迁带着对于历史的热爱和对父亲心愿的尊重,开始了自己编订史记的道路,他查阅大量典籍,走访民间进行材料的收集,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并不是单纯的“记录”,更有“筛选”,他将一些无稽之谈摒弃,做出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
真正让史记成功的,不仅是其对于历史真实性的尊重,更在于其叙事性,可以说,史记不仅是一本史书,更是一本文学作品。《项羽本纪》就是其中最具文学性质也是最精彩的篇章,它不仅对于项羽这个人有了深刻的刻画,更是描绘了一幅恢弘的战争画卷。其中的人物更是各有千秋,刘邦的:“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一句,足以表现出他的宽宏度量和器宇不凡,而项羽的亚父范增之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则表现出了范增的智慧和预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项羽:“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其悲壮之情,久久在心中回荡。
史记对于人物的描写运用了多种手法,使他们栩栩如生,而这些人物大多都是悲壮的。可以说,史记的悲剧性是其全书的灵魂。我们都知道,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其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为了创作史记而受到了残忍的宫刑,而他为那些身先士卒的悲剧人物立传,并以此寄寓了自己的深切同情。悲剧是他们的共性,而史记中的各个人物的鲜明个性与这种共性相辅相成,流传深远。
史记对于许多后世的作品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先河。史记中的人物和他们所在的广阔时代背景融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丰满,有灵,跃然纸上。
但是,在史记一开始被撰写出来的时候,它并没有广泛的流传。司马迁家中有一副本,而正本则上交给了朝廷。当时史记开始流传是从司马迁的外孙开始的,但是它在两汉的时候被视为“叛经离道”,直到东汉中后期才开始广泛流传,但依旧是被皇室删减之后的版本。直到唐朝,文人们致力于古文运动,史记才慢慢的被拂去了书封上的积灰。
对于史记,我们从中学就开始了解,从《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到《陈涉世家》,我们逐渐对于史记有了自己的认识。我们慢慢的了解了它对于后世的史书的深远影响,也慢慢的明白了它对于文学的深远影响,它的一列列辉煌名目数都数不过来。韩愈,柳宗元,郑樵,甚至到了近现代的梁启超,毛泽东,郭沫若,都对史记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如今我们越来越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大段大段的文字,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于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那发生在过去的历史洪流,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许多。
这,就是我心中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