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物,是人性表现的载体。一般来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有不同的文化。但,因为有了人性这个媒介的介入,所以,不管是什么民族,是什么地域,一经接触,就会相互吸引,进而加强交流,走向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道路。18世纪的欧洲与中国,虽然文化性质不同,但经过文化的传播、交流后,发现了各自的魅力,兴起了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曾经创造出很多灿烂辉煌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对中国周边的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还传播、影响到了欧洲的一些国家,在18世纪的欧洲文化思潮中兴起了“中国风”。其中,欧洲文化思潮的“中国风”经历了初潮、高潮、退潮三个阶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的“中国风”。
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初潮在元代之后,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在元代以前,西方人几乎不知道中国的存在,直到忽必烈的骑兵横扫欧洲大陆之后,西方人才逐渐知道中国的存在,此后,西方传教士们就开始翻译中国文化典籍。马可·波罗的历险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引起西方人对中国的向往,在1583年(明代万历皇帝准许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前后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等国都有派传教士去往中国,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中国一定的重视。而最成功的传教士当属天主教大本营梵蒂冈派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利马窦于1582年来到中国,很快就融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而后又花费了多年时间,对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进行研究和翻译,在1593年就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主要部分用拉丁语翻译出来,不仅如此,他还留下了非常经典的《利马窦札记》,为欧洲文化思潮的“中国风”开了一个好头。到了清代,早期的康熙皇帝和中期的乾隆皇帝都是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们允许西方传教士继续来中国传教,还亲自和西方传教士们交流。传教士们便利用这个机会发奋地研究掌握中国的方方面面,增加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翻译。经过几代传教士的努力,这些儒家经典系列都有了完整的译本,加强了西方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了解。
欧洲文化思潮“中国风”的高潮形成于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以中国学成热门、哲学家唱出最高音、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文学艺术激起的反响这几个方面为主要标志。从“中国学成热门”这个方面讲,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地传教布道,对中国国情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其中包括了对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科学技术、医学、农业、园林等的研究,出版了很多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掀起“中国学热”。从“哲学家唱出最高音”这个方面讲,17、18世纪是欧洲近代哲学的高峰时期,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唱响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研究。莱布尼茨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且对遥远而陌生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兴趣,从21岁起就对中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莱布尼茨着眼于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发展潜力、前途,认为,中国与欧洲正代表了世界的两极,各有长短,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起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交流各自的才能,共同点燃彼此的智慧之光。从“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这个方面讲,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深受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使得不少启蒙学者站了出来,来抨击基督教神学统治,揭露欧洲所谓的“文明”。所以当百科全书学派们从传教士那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发现中国是个属于自然神论的国家时,就对中国产生热恋,想去学习中国的政治伦理,学习中国重视农业的政策,用中国为理想坐标去构想欧洲的未来。从“文学艺术激起的反响”这个方面讲,中国的文学、艺术对西方的征服比较晚,直到18世纪中叶,即“中国风”的尾声,中国文学才开始远征西方,主要体现在中国小说、戏剧、谚语和诗歌合集上;直到18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才在西方引起反响,其中最具深远影响的便是园林艺术,中国园林那种飞檐翘角的亭榭、高耸的层塔、富有妙趣的石桥、假山使西方人赞赏不已,吸引着他们的兴趣。
自18世纪后期起,欧洲文化思潮“中国风”就因为欧洲人的殖民意图,渐渐走向退潮。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虽然经历了100年的交流,但,随着资本主义的急速发展及其对世界市场的日盛一日的兴趣,使得以封闭性和防守性心理为特征的中国统治者受不了了,逐渐走向不和谐。其中有一个细节,乾隆皇帝对腓特烈大帝通商要求的拒绝,使腓特烈大帝对中国热情骤减,而这一态度的转变,标志着开端良好的中西文化交流关系的转折,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欧外交关系的历史性转折。统治者的这种政治倾向和当时新的社会思潮(重商主义逐渐取代重农主义、欧洲哲学家对中国古代哲学逐渐不感兴趣、欧洲学者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批判)的推动,使欧洲人减缓甚至是中断欧洲文化思潮中“中国风”的盛行。
就这样,由于欧洲人的招引而向欧洲劲吹了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化风,又由欧洲人的殖民意图而被推了回来。我认为,虽然这次欧洲文化思潮的“中国风”因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欧洲人的殖民意图而走向退潮,但在此次“中国风”中欧洲与中国相互交流、学习,彼此收获匪浅!我相信,这只是短暂的退潮,“中国风”将会再次影响欧洲,欧洲文化思潮的“中国风”将会再次兴起,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流学习将会更加的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