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读后感
1879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五个青年作家在一起商定共同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写一篇中篇小说出一本书集,于是便有了莫泊桑的代表成名作:《羊脂球》。
故事以普法战争为背景,10个出逃的人为主线,讲述这10个人同乘一辆马车出逃去海港路程中的故事,将整个社会浓缩在一辆马车中,通过各色人物的描绘进行鲜明对比,真实形象的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邪恶嘴脸,和羊脂球的爱国之心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
羊脂球是一个不为人称道的妓女,饱受人们的歧视,行程刚开始时也是受到几位资产阶级太太的不屑。但是作为妓女,她却拥有着高尚的心灵和纯粹的爱国之心,首先在马车上主动同不屑她之人分享自己的食物,其次在旅馆中果断拒绝了普鲁士军官的过夜请求。就是这样一个妓女却是真善美的象征。
反观那三对来自资产阶级的夫妇,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地位,但他们的嘴脸却是各种的虚伪、奸诈与邪恶。在马车上先是对羊脂球冷淡嫌弃,而后却厚着脸皮吃下羊脂球这下层人民的食物,随后与之无比亲昵。
而在小镇上时,为了自己能离开,不惜一切办法哄骗羊脂球满足普鲁士军官的需求以换取自己离开的机会,这也只是其次。在羊脂球接受了这无理请求使得他们得以离开之后,他们却对羊脂球极度嫌弃,仿佛其极尽污秽一般,恢复其所谓上层人士该有的高贵。深刻展示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虚伪无耻与奸诈。一切只为着自己的利益考虑,用绅士的面孔做着强盗之事。
这也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写照,许多上层资产阶级人士的自私与为善,而下层人士却极具爱国精神、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进行人物的凸显和主题的描绘,如在马车上贵妇人们对羊脂球的评论,以及他们在小镇上一起散步讨论的情景,细致的展现出当时上层资产阶级的奸诈与虚伪。
书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刻画映象颇深,就是那位年纪较大的修女,本应看破世事,心存善念,却提出了一个刻毒的想法,让人不禁唏嘘感叹,为了生命而忘了人性。
另一个小细节就是莫泊桑以严寒的冬天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寒冬之中,让羊脂球的遭遇显得更加悲惨,其他人的心如寒冰般的坚硬与寒冷。使得作品更加如寒冰般的刺骨。
莫泊桑通过其精巧的构思以及细节描写向我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爱国表演”。并将社会底层的妓女作为描述对象,通过这个遭人唾骂的妓女把法国各阶层做了一次辛辣的嘲讽与批判。
这在当时的写作之风中是不常见的,当时人们都以中上层阶级为描写赞美对象,而莫泊桑却选择一个下层卑微人物为描写赞美对象。我想,这与莫泊桑亲身参与过普法战争的经历密切相关,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这些社会问题上能够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混乱不堪的法国社会。
最后,个人的出生与地位并不能决定人的尊贵卑贱,而真正决定的是你是否真的拥有一颗充满良知的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