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海纳百川的百科全书。它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写了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家族史。而我三读此书,分别感受到的是不同的东西,由全书的主线:爱情,到副线:家族兴衰,再到前些日子重温小说和87版电视剧才体会到的,那些在利益驱使和诱惑下残存的人性。
一
小时候读此书,恰逢暑假里央视重播87版红楼。小学的时候在心里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勾画的不是很清晰,也没有分明的爱憎。但那天看到陈晓旭老师演绎的林黛玉,这个角色便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风神俊朗,谁解衷肠;浊酒一觞,孤芳自赏。现在想起来,这便是那时候我想说,却又不知道如何形容的感叹吧。
十一二岁的时候读红楼,我总觉得我已经读透了这本书,浅薄的阅历让我觉得金陵十二钗与宝玉的爱恨情仇便是世界上最美的故事。黛玉会为了宝玉葬花焚尸,宝钗这样一个圆滑的大家闺秀也愿意为了爱情嫁给一个心里只有黛玉的贾宝玉。甚至连早已皈依佛门的妙玉也会拿出珍藏五年的雪水招待宝玉,还试图装作不在意的告诉宝玉是沾了宝钗和黛玉的光他才有机会享用这杯茶。可像宝玉那样聪明又高情商的男子又怎会不明白她们的心思呢?他只不过只念着黛玉罢了。
后来再读到日本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总觉得光源氏像宝玉一样,但他的身世不如宝玉的直击人心,而紫姬也不如黛玉更让人心疼,更不用说《源氏物语》不如《红楼梦》的磅礴大气。
二
二读红楼是初中时学到《香菱学诗》这一节。老师让我们抄写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以此为契机,我又重读了一次红楼梦。
跟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更深深地佩服并且喜欢着那位庶出小姐——贾探春。一直不喜欢那位品格低劣的赵姨娘,但却由衷地喜欢风光霁月的探春。有主见,公私分明,如翡翠般温润又刚毅。虽说贾府在元春省亲之后就开始一点点衰败,但真正的溃之千里是在贾母死后。
书的末尾,贾政为贾母送灵回来,希望重振家业,王夫人便让探春掌管家事。作为庶出,探春能够管家便是王夫人和王熙凤对她的高看了。她不希望她们对她失望。
分寸感,识大体,这是探春最突出的两个优点。
探春管家后出的第一件大事,是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
探春是赵姨娘生的,赵姨娘的兄弟就是探春的舅舅,亲舅舅。但探春不认这个舅舅,她说,“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
探春的达礼而不近情,让很多读者骂她忠实的维护了封建礼教的等级制度。但何为情理?在贾府中,情理就是变通,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看人下菜。但也正是这样的情理导致贾家这样一个大家族一步步走向衰败。
从不解处品味,从无情中看出真情。探春所谓的“不通情理”和她的主见,让她决定改革,开源节流,给贾府重燃了一丝生气。
三
三读红楼是因为一个月前的《小戏骨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闲暇时间我又重读红楼梦,并重温了87版的经典电视剧。
十八年来我读红楼从未掉下一滴眼泪,但这一次,我三次落泪。一次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与顽石的交谈,一次是探春远嫁,一次是刘姥姥宁愿卖田卖地也要赎出巧姐。
脂砚斋评本里的第一回,青埂峰下,一僧一道告诫凡心正炽的灵石:“凡间之事,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你还去吗?”顽石曰:我要去。
忽而就眼泪簌簌难自已。
今夜华筵终散场,到头一目,满目荒唐。但即便如此,他一定要去看看。
就好像我们如果想要做一件事,即使在别人眼里有多不值得,我们依然要去试一试。因为那个念头会变成一个执念,即使最后会失败,或者最后我们知道了它是多么的不值得,但我们更明白,如果不去尝试一下,它将会变成永远的遗憾。
世界上有极致的现实,就会有极致的理想。很多时候不论成败,我们只是更享受那个过程。
说了那么多书中的内容,有一个打动我的细节,是在我重温87版红楼梦之后才发现的。一直以来,赵姨娘都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角色。用蛊术害宝玉和王熙凤,在占不到小便宜后用尖酸刻薄的话语讽刺探春。然而便是这样一位“辱亲女愚妾争闲气”的女人,在女儿远嫁和亲之时的表现,却令人一声长叹,她以往的所作所为,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探春假作南安太妃的女儿替其和亲,并赎回南安郡王。和亲那天,南安太妃坐在正中一脸满意的微笑,为她想出这样一个绝妙的决定而自得。而在人群中的赵姨娘却早已无声地哭泣,不能自已。女儿远嫁,作为娘亲她却只能远远看着,不能说一句话。因为她的女儿,从来都不是她的女儿,从前她是王夫人的女儿,从今以后她是南安太妃的女儿,而绝不能是她这样一个贱奴的庶出。
就在探春与宝玉执手相看泪眼,依依不舍分别的时候,赵姨娘伸手试图做着徒劳的挽留。那时候她想的不是如何扶持赵家,想的不是如何陷害别人,她大约只希望能再一次拉拉女儿的手,即便不能以母亲的身份那么做。而身旁的王熙凤冷漠的伸手拉住她,冰冷的眼刀让她像一只受惊的小动物,惊慌的不再有任何动作。
于是前八十回中对赵姨娘的种种憎恶和不解在这一刻得到了消弥,她何尝不爱自己的女儿。
只是因为她是姨娘,因为她心有不甘。可怜又可恨。我们可以否定她的一切,但无法否定的是她那一刻作为母亲对探春的爱。
第三次落泪时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了解巧姐的下落后,毅然决定卖地卖田也要把巧姐赎出来。
锦上添花容易,难的是雪中送炭。
三读《红楼梦》,每次都会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也正是因为有如此价值,《红楼梦》才会列于四大名著之内。而一次次读红楼,一次次挖掘出新的意义,也正是我成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