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每天接触者不同的媒体,每天接受着不同的信息。正因为如此,一个个的热点事件也层出不穷。就拿最近的热点事件——“江歌案”来分析一下热点事件形成。
2016年11月3日凌晨,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中野家中遇害,事发后日本警方对案件进行调查,11月24日晚间,日本警方对外通报称,以杀人罪对中国籍男性留学生陈世峰发布逮捕令,指控其杀害了中国女留学生江歌。2016年11月24日,日本警方公布案件的相关调查进展,并以杀人罪对中国籍男性留学生陈世峰发布逮捕令。就在大家以为杀人犯陈世峰会按照法律程序受到应有的惩罚,并一起声讨他的没有人性时,江歌母亲却说,2016年12月14日,也就是日本警方以杀人罪对嫌疑人陈世峰正式起诉那天,刘鑫再也没回复过江歌母亲的任何消息。刘鑫是引导陈世峰判决走向的重要证人,她的消失变成了压垮江哥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接着又有媒体曝出最初,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她断然否认认识凶手,她也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向江歌妈妈说明当晚的情况。与江家有了嫌隙之后,刘鑫的父母,甚至说,江歌命短,她的死跟刘鑫没有一点关系……一时间,舆论的矛头指向了刘鑫,甚至超过了对杀人犯陈世峰的关注。
对于这个热点事件我想通过几个方面来讨论一下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意见领袖在这件事中起到的作用。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在这起事件中,意见领袖就是一些微博大V,一些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营销号和公众号。他们举着道德标杆讨伐刘鑫的冷漠无情,而这些举着道德旗号的文章就像是“导火索”一样,点燃了这个事件的热度。而接受者(也就是网民),通过“选择性接触理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倾向于选择接受一些符合自己意见,满足自己道德虚荣心的信息,便形成了群体归属意识。使江歌案在“讨伐刘鑫”这个角度上不断扩大发展。
其次,是在这件事中的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随的情绪和感情的传播,通过间接性的暗示使人接受如果不是刘鑫的冷血无情江歌就不会死。人数的增加导致了信息压力和趋同心理,同时在一个集合行为中,群体模仿和匿名性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网络上的发言大多是匿名的,网民通常会通过观察人数的增加感受到信息压力,进而接受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信息。再通过意见领袖的引导,因而形成了沉默的螺旋。“讨伐刘鑫”就成了优势意见。
第三,是把关人的影响。
大众传播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而江歌案最后演变成舆论对刘鑫的指责也是因为“把关人”的作用。一些新闻媒体放出江歌遇害后刘鑫的日常生活,将刘鑫与江歌的合照打上马赛克,并告诉接受者刘鑫生活的很好。通过迎合接受者的选择性接触,给接受者带来了错误的信息。最终导致了刘鑫代替陈世峰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不只是“江歌案”,其他很多热点事件的出现也离不开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但同时也不止以上三个方面。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机构活动,所以对热点事件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才会导致了一个个热点事件的不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