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传播论文

作者:赤雀
主要内容     

在2017年11月,“红绿蓝”事件使整个中国互联网掀起舆论的风暴。事件的起因来自数位家长控诉自家幼儿学习的红绿蓝幼儿园存在严重的虐童行为,并展示了儿童身上的伤口,儿童也进行了口述。这一视频一经发出,立刻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对幼儿园的批评。

为何“红绿蓝”事件能够成为一时间内网络最受关注热点?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析。

1.对这一事件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是一种【集合行为】。幼儿园虐童行为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在“红绿蓝”事件前,就有杭州幼师虐童,上海携程幼儿园体罚学生等等热点事件。虐童作为一个广泛存在且没有得到良好解决的问题,构成了【结构性压力】。其次,红绿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爆出后,已其严重恶劣性点燃了舆论风暴,使之前积累的舆论压力彻底释放,这则是【触发性事件】。同时,事件本身并没有在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如电视、报纸)上得到完整详细的报道,而是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微博自媒体)传播开来。

2.根据【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来说,接收者的社会环境(虐童事件频发)、所处的受众群体(部分家长),使本次事件更加与接受者息息相关,加深了讨论力度。

3.红绿蓝幼儿园作为一家收费颇高(月费用1万)的私立幼儿园,且在全国各地开设数百家分校,于美国上市,在大众眼中的形象是一家高端有质量的幼儿园。基于这样的【刻板印象】,爆出恶劣虐童事件形成强烈反差,更加使公众震惊、无法接受。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此事件在公众舆论场中引起广泛关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理由进一步推动了这一事件走向更多的中国民众。

1.【意见领袖】的巨大作用。在事件发生后,众多明星、微博大V,都转发并关注了本事件(章子怡、观察网、环球日报等),推动事件的发酵。

2.【群体模仿】现象产生。随着关注人数的增加,大众的微博、朋友圈、现实生活讨论中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这一事件的讨论。这导致一些本不关注,或不了解虐童事件的人不自觉地进行群体模仿,加入批判。

3.【媒介的制约】在事件发生的一开始,微博官方对此事件进行了冷处理(如删博,屏蔽,关闭评论等),使传播受制。这不得不使一部分人产生阴谋论,这样的处理最后产生了反效果。因为讨论受限,“吃瓜群众”也心生不满,讨论也愈发激烈。

最后,官方在传播媒介上发布了公告,解释了事件的经过和对有关人员的处理。但仍有许多数量巨大的网友表达了不信任和质疑。我认为原因大概是官方动作缓慢,对事件处理和信息流动的认知都非常滞后,公告和处罚也姗姗来迟。在事件发生之初甚至采取冷处理导致大众不满。综合以上的条件,大众已经产生了【政治固有倾向】,对本事件心中自有定论,并不能通过一则公告改变观点。

本次虐童事件的发生,不仅仅为保护儿童敲响了警钟,更是官方对舆论不成熟看法不恰当控制的一个体现。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