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博物馆,便被她厚重时尚的布置所吸引。博物馆分为地上五层,地下四层。从商周到近代的文物都能在这里找到。
石犀
此次成都博物馆之行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位于博物馆二层那尊萌萌的石犀。石犀,即石刻的犀牛。古代迷信,以为置于岸边可镇压水怪。晋代的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里说“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唐代诗人岑参诗云:“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石犀》)。元代诗人袁桷在《送巨德新四川省郎中》诗中说:“筹边旧式传铜马,吊古新诗问石犀。”
石犀是中国石刻艺术史上最早的大型圆雕艺术作品,这种圆雕石刻在中国发现极其罕见,可能是迄今为止四川发现的最早的大型圆雕石刻。
据说在2013年1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从成都天府广场钟楼下挖出它的时候,它的耳朵、眼睛、下颔和鼻子仍然清晰可辨,局部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身体浑圆,造型极萌。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
据考古队员说明,这尊石犀埋藏在西晋地层以下。最早埋于秦朝、最晚埋于西晋,但它的制作年代早于西晋。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是目前成都市区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圆雕石刻,具有极高的考古与艺术研究价值。推测应该是人为埋藏,和当时朝代更替有关。
“这就是天府广场挖出来那个犀牛嘛,好壮实,长得乖得很。”在成都博物馆二楼“九天开出一成都”展厅正中,一大波观众围着石犀连连赞叹。在我的固有印象里,镇水之宝应该是那种长相凶猛,身材巨大的神兽。但当我看到石犀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只有这种长相温和又乖巧的神兽才能真正的保一方平安。
镂空金香囊
香囊钣金成形,外部为一银球,通体镂刻缠枝葡萄、忍冬花纹,银球由上下两个半球组成,以铰链相连;另一侧有钩环,起控制香囊开合的作用,顶部有一银链,可供悬挂。香囊内部为一焚香金盂和内外两个平衡环,两环之间以及外环与银球、内环与金盂之间分别以活轴相连,轴与轴均互成直角交叉,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金盂都会因自身重力作用而保持水平,使香火不致外漏。香囊外层镂刻缠枝花纹,不仅具有极佳的装饰性,而且便于香烟飘散,集审美与实用为一体,不失为古代工艺美术之中的典范之作。
香囊结构精巧,运转如意,显示了极高的制作水平。它的构造原理与现代陀螺仪相同,是最早运用三自由度万向支架的实例。
据文献记载,这种结构的焚香用具,西汉末年之前可能就已出现,但至今还未发现唐代以前的实物资料。中国古代水质香料不发达,多使用固体香料,须经燃烧方能产生香气,因此香炉等焚香器具就成为必备之物,但从造型小巧、设计巧妙、使用方便等方面来说,香囊可称个中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