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波澜
笔底波澜这本书讲述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中国言论史。每年一篇,论述当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方式列出该年的大事记。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反独裁斗争中,用言论的武器与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做斗争的艰辛历程。
近代中国言论史,就是一部几代知识分子以笔为枪抵抗强权的历史。从晚清到民国,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对言论的压制如出一辙,文人论政的空间一直都是那么严峻。沈荩、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以及那些连名字都已被湮没无闻的知识分子,分别在不同的年代惨遭杀戮,他们的斑斑血迹使一部近代言论史总是笼罩着一种悲怆的气氛。但怀抱言论报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从19世纪70年代起,王韬、梁启超、鲁迅、胡适、邹韬奋、张季鸾、王芸生、傅斯年……他们用笔呼吸,以笔抗争,他们的笔下既流墨也流血,不断地寻求“笔的解放”,一次次掀起“笔底波澜”,书写了言论史上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时代。
知识分子的被压迫从来没有间断过。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恭亲王奕䜣曾在照会中蛮横的要求威妥玛给英国驻上海领事饬令:凡不关贸易之事,不准列入申报。这一事件活脱脱的刻画了清王朝专制、愚昧、无知的嘴脸。邝其照创办于1886年6月的《广报》仅仅因为发表某大员被参的新闻,就触怒当道,被两广总督李翰章以“辩言乱政……妄谈实事,淆乱是非,胆大妄为”的罪名下令封闭。1947年5月,国民党政府封杀上海《文汇报》、《新民报》、《联合日报》等等。这些都是那一时代中国言论环境最好的注脚。
尽管环境是如此恶劣,知识分子们仍擎起一支支秃笔,屹立于风雪中。他们借助报纸这一新型载体,发出独立的民间的声音。在这阴暗晦涩的岁月,还好有他们。他们用富有才情的清新笔调和振聋发聩的声音,荡涤着这一池污水,冲击着这个昏睡着的古老民族。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发起了一次次无情猛烈的冲击,第一次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全面引进新的文化和价值。在中国这片传统封闭的土地上,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争取言论自由这条道路上,一批批人前赴后继,义无反顾。百年言论史上的最后一环是由储安平完成的。1946年9月1日,他在上海创办了《观察》周刊。从《失败的统治》到《一场烂污》,他对国民党统治下了最后的断言,言辞尖锐激烈,令人叹为观止。储安平以他的执著、热情和勇气完成了百年言论史上蔚为壮观的谢幕演出,为一个黑暗的时代画上了感叹号!
在今天,言论自由仍是我们所追求的,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这个大环境我们应该格外珍惜。作为未来的媒体人,《大公报》时代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与两项最低限度的报纸职务:登载确实的消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