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我看热点“江歌案”

作者:CN
主要内容     

热点事件总是在不停轮转,大众的注意力总是被信息和媒介牵着走。

“江歌案”第一次出现在我眼中,是10月的某一天同学分享了一篇文章,标题看起来有点悲愤,我没在意,想着:“江歌是谁,她身边的人吗?”接下来的日子,“江歌”这个名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我开始知道——江歌是一个留学日本的女生,她去年被杀了;犯人陈世峰,中国赴日留学生,是江歌朋友的前男友;江歌的朋友刘鑫,似乎不愿意和这个案子有牵连;事件时隔一年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是因为江歌妈妈在微博上的求助以及她发起的签名活动……每一条信息仿佛一张碎片,使“江歌案”这张拼图逐渐清晰。

“江歌接刘鑫回住处的路上,被刘的前男友陈世峰尾随。江歌让闺蜜回屋,自己在门口拦住陈世峰,独自与他理论。陈恼羞成怒,拿刀疯狂捅江歌。刘鑫怯懦地把门反锁,贴着门,把门外的一切听得清清楚楚……”这是网络上流传的案件经过,是“真相”还是“脑补”,我们无从求证,大部分吃瓜网友也不在意。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事件的“真相”不能为公众号带来10万+的阅读量,不能带来红利,而陈述真相的严谨、中立、枯燥也不是网友们打发时间时想要看到的。很多时候,网友们并不愿意消耗时间和脑力去看真相。含糊的“真相”哪有江歌妈妈镜头前血泪控诉、大V们的分析爆料来得痛快?

受各大媒体的影响,许多人最开始接触到这条新闻便默认了“江歌为救刘鑫而死”甚至“江歌替刘鑫死”的设定。刘鑫不愿意出面、前后矛盾的发言更是激起了网民的愤怒,到处都是谴责刘鑫的声音。而犯人陈世峰在网民的视野里却异常低调,就算有人想要关注他,网络上几乎搜不到陈世峰的具体信息。一些理性分析事件或是替刘鑫说话的文章往往引来网友的责骂,有博主写过一篇长文——《当我们痛骂刘鑫时,陈世峰却在悄悄脱罪》。

这样的局面之所以产生,是传播者的议程设置行为,是“把关人”的作用,从能够赚取更多阅读量的角度报道事件,从源头上隐藏了不想被人们知道的信息,使对刘鑫的道德批判成为了“优势意见”。还有网民的群体意识在推动:关注某一问题是群体意识对个人意识的支配以及群体压力对个人的影响。这些案件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群体性愤怒,首先是有意见领袖的领导,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大V们以事件知情者的姿态站在群众的角度分析事件,将带有极强主观色彩的分析发布到网络上。而这些文章常常有犀利、极具耸动效果的标题和短句,又有着网友们乐于知道的所谓内幕、细节,短时间内这些文章就席卷各大平台首页。

江歌案刚进入大众视野时,网络上很有名气的作家咪蒙推送过一篇名为《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的评论性文章。延续了她以往的文风,在这些文字里,有她自己的叙事,有她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主张。后来新京报评论说,“杀气腾腾的咪蒙制造了网络暴力的新高潮”,“这篇文章更像是一场极具煽动性的演讲,用充满情绪宣泄的渲染来激发读者片面的情绪”。在大众开始谴责刘鑫时,有公众号曾发文说“江歌尸骨未寒,刘鑫却高高兴兴地去聚会”,并附上了聚会时的照片,除了刘鑫,照片里的人都被打上了马赛克。网友们看过之后会更觉气愤。或许有人注意到马赛克,还觉得这些公众号有素质,保护了照片中其他人的隐私。而后,刘鑫发微博声明,是公众号歪曲事实黑她,照片里有一个人正是已经去世的江歌。

在网络上满是道德谴责的时候,少有人记得,道德是用来自律的,不是来强迫他人的,更不是挖空心思被利用来刷流量的道具。一些大众传媒在“江歌案”中不断加料,营造意见环境甚至蒙蔽真相误导网民,不过是为了自己赚取更多的流量。作为受众,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不妨多一点自己的思考,不轻易站在某一方,不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中。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