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在微博上看过赎罪的截图,觉得画面很美,台词很美,人很美,但是一直都没有去看这部影片。感恩,在老师的推荐下,终于有了一个“回去一定要看这部电影啊”的理由。
用前天去看的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面的一句台词来说,里面的元素仿佛恰好与赎罪相契合。“每个人对这场战争的理解都不一样,对电影也是。”两个电影在手法上也是惊人的相似,多闪回,两者的区别是,中场战事的回忆都是真实的,而赎罪的闪回半假不真的发生在布里奥妮、塞西莉亚、罗比三个人的身上。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我没看过哈姆雷特。
说实话,这部片给我带来的整体感受就是文艺爱情片。布里奥妮十三岁便写出了一个剧本,这不凡为她奠定了在电影中的地位。电影用两个视角同时进行故事,一个是布里奥妮的视角,另外一个是这苦命鸳鸯的视角。很明显的是,在布里奥妮的视角里,气氛是令人压抑的,充满嫉妒。后来我懂了,原来布里奥妮和塞西莉亚都爱上了罗比,但罗比爱的只有塞西莉亚,这其中萌生的嫉妒为后来罗比锒铛入狱奠定了基础,布里奥妮也将为后来所犯下的错误用一生来赎罪。嫉妒由何而来,由爱而来。塞西莉亚与罗比这跨越阶级的爱恋最终双双死亡本就是悲剧,但布里奥妮终其一生也不能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赎罪。某种程度上,布里奥妮还是具有良知的,因为她知道自己有错,放弃大学,去当一名护士,为了能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为了赎罪。在一篇影评里面得到了启发,这终生的赎罪就像陀斯托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的主人公因为自己的罪行,而承受终身的苦难,这罪与罚的人生啊。(读了好几次《罪与罚》,总是停在五十几页就读不下去了,但觉得两者存在其共通点)其实无所谓东西方文化,只要人有一点良知,一定会为自己曾犯下过的错误而感到懊悔不已,想要忏悔,只是每个人所犯下错误的程度不同罢了。塞西莉亚的角色,无疑是最讨喜的,书房里深情的告白,把自己送给最心爱的人,无所谓阶级,一生都在等待爱人归来,却等不到爱人归来,自己也在防空洞的等待过程中被炸死,她是敢爱的,她是敢恨的,她是美丽的。在布里奥妮所塑造的假象里,塞西莉亚也不曾原谅她,布里尼奥深知这对恋人永不会原谅她,她的一生都要以赎罪来获得片息的安宁。只是更令人悲伤的是,塞西莉亚和布里尼奥从来没有在一起过。但,更重要的是,有些真正赎罪的人,却逃过了裁决,或许卷福所扮演的角色这一生都不会怀有罪恶感吧,因为他没有良知。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史上一场伟大的战役,但这其中是不是又有无数的人永远活在罪与罚之中呢?战争给人带来的苦痛,是实质性的,在精神上带来了更大层面摧残。
显而易见,布里尼奥在护士时期就开始着手创作,不,是赎罪,在为《赎罪》而赎罪,但直到放下笔前才发表,足以表明,她一生都活在罪与罚中,有够悲惨的。最后一幕,布里尼奥在访谈里面说“Igavethemhappiness”,这无疑是布里尼奥的自我催眠,或许唯有死亡才能换来布里尼奥赎罪的永恒。
爱情是凄美的,赎罪也是凄美的,或许人生总是充满不圆满吧。这罪与罚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