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有感》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他们分别创建了“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和”卓越新闻项目“,通过对全美的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并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这本书中归纳出了新闻界公认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十个职业标准: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忠于公民;新闻工作的本质是用核实加以约束;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独立于被报道现象;新闻必须成为权利的独立监督者;新闻必须成为公众批评和妥协的论坛。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并且和公众息息相关;新闻必须做到全面均衡;新闻从业人员有义务根据个人良心行事;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作者的写作与我们通常所熟悉的教材式讲解有很大的区别。作者总是以一种哲学的辩证的唯物史观来阐释每一种新闻原则的发展脉络,最重要的是最后落脚点总是在当前,与时俱进,提出了许多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每一种理论都是随时代变迁的,时势造英雄,时代也创造理论。所有理论都是为现实服务的,现实永远在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不同的时代总会有新问题的提出,总是需要新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理论永远在当下被更新着,理论永远学不完,因此重要的是培养出活学活用、独立思考的精神。那我就对书中提到的一些理论提出一些我的看法和理解吧。
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三章的观点:新闻工作要对真实负责,新闻工作要忠于公民,也就是让新闻独立。在我看来,这是对新闻如何报道做出了要求。首先要真实的进行报道。真实性是一个很难界定和验证的概念,因为事件本身处于社会环境中,正如历史很难全面的诠释一样,新闻事件也很难全面而真实。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通过一次又一次采访报道,对错误的疏漏的信息进行补充修改,收集不同的资料背景,言论访谈和读者资料,使新闻更接近于事实。再有是新闻应该具有独立性。就是要使新闻不受到任何经济利益的控制,新闻只忠于受众,而不是忠于雇主。不是靠哪个公司投的钱多就使舆论偏向哪方。新闻部门应该与市场部门有共同的价值观,甚至是说市场部要服从于新闻部的价值观,才可能很好的保证新闻的质量,真正忠于受众。
其次还有第十章的观点:新闻从业者要对良心负责。新闻工作者,那便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良知道德。我举得柴静便是一个可以称得上新闻工作者的人。柴静自费百万导演的一部《苍穹之下》,对雾霾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了调查记录,以她独特的方式向中国舆论场投下了一枚“震撼弹”,成功在两会前夕引爆并且引领了治霾这一热点话题。这便是她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良知道德便是在柴静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看见》里,柴静调查艾滋病、戒毒所、同性恋、卖淫女。虽然有人对此不支持,可是柴静内心良知促使她去打探那些被所有人忽视甚至是鄙视的人群的生活,他们同样是人同样有人格尊严,不该被踏进泥土里。良知对于一个新闻从业者是做么重要,有时候你该为你的良知与世俗、体制对抗一下。然而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柴静,要想将更多的新闻从业者做到对良心负责,我觉得是对新闻部门内部运行机制与新闻工作者良知的矛盾问题的探讨。作者认为新闻部门需要给予新闻从业者宽松自由的环境,允许并鼓励他们提出意见、发表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质疑,诚实地为自己的良心据理力争。当下的新媒体有职业素养的人太少,传媒业甚至是新闻业的准入门槛已经大大降低,除了那些专门的新闻机构,越来越多的人干着传播新闻信息的工作,但却并没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他们在意的是利益从不把严格的新闻从业道德往自己身上套,因为他们躲在虚拟的世界里,不是有迹可循,规规矩矩的新闻人。
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制的社会是需要传媒监督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有很多的社会不足被报道,并在有关部门的整顿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下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可是依然存在着许多没有被揭露出来的缺陷。如何利用书中的理论知识,让社会不足暴露在阳光下,为大众提供真实可靠,有吸引力,易于接受的新闻,仍需要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进行反思和探讨。为大众提供时代的信息产物,挖掘大众看不见的社会现实,是新闻工作者的任务所在。在我看来,新闻工作者是奋战在充满正义感的社会里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