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立场

作者:高惠子
主要内容

最近读完《娱乐至死》,刚好手头有一本别人写的《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这本书,便开始胡乱读了起来,令人沮丧的是,连翻译的现代中文字这些表面难点我都攻不破,自卑且气愤的把书丢在了角落。现在需要写一篇中国古代文学的读书笔记,记忆告诉我,我可以拿这位西方后现代知识分子的观点来作引用了。于是乎,又给了我新的勇气去打开这本角落里的书,并作如下摘录作为开场白:

“他者,陌生人,是一个必须竭尽全力认识、深入了解和阐明的难以捉摸的对象。但是他补充道,人们投注于这个对象的光线,其遮蔽的程度超过了阐明的成都,因为他们想要揭示的问题,可能是一些仅与西方有关的问题。如同他在此行的旅伴中证实的那样,西方主题试图理解一切,解释一切,蝉鸣一切,但最多的是谈论自己,谈论自己关心的事。说老实话,这种想要“理解”他者并予以阐明的极为西方式的冲动,可能只是同化即统治他者的欲望的征兆。”

所以,其实当我们说话时,往往已经有了自己的立场或者话语里也已经自带立场。

在学过的前后赤壁赋中,古今中外,从小到大,老师们都对其称赞不绝,甚至觉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是苏轼道家思想的体现,甚至有人将其神化。除了苏轼本人的作品真的赞以外,传授者为什么几乎都一直采取这样的口调呢?苏轼本人就没有生活化的一面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现结合少时学过的诗以及百度百科来调侃一下这位大才子。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那天晚上,苏轼衣服都脱光了,就是睡不着,于是去找基友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这句话很有意思,只想说,你咋知道人本来不是打算睡了呢?苏轼好坏!为什么要打扰别人睡觉?!所以说,苏轼还是会有睡不着的时候,去找基友看看天看看地,也爱看看老师爱的影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哇!这首词可以说是非常家喻户晓了伐?不看百度百科,我都不知道这首词是因为苏轼想要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未果,所作的事。人也是怕寂寞的。

《江城子》

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我的眼泪就可以止不住的流下来了。深情的男人,对亡妻的悼念,还不够深入人性,接地气吗?

人是生活的。这是我的立场。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